珠海每家大型公立医院几乎都是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原因是大家看病都涌向公立医院。从社会发展方向看,我们需要发展民营医院为公立医院分流病人,共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那么,民营医院建设能堪重任吗?就现状来看,很多人都会存疑。民营医院似乎原罪颇多,这样的医院,能够切实提升公众的医疗福利吗?
1、乱局
民营医院占全市半壁江山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消费者
提起在珠海市一家民营医院看病的经历,市民陈小姐就一肚子气。陈小姐已经退休的父亲参加了所属单位组织的体检,可体检过后的一段时间,陈小姐发现父亲总是精神不振,郁闷烦躁。最后了解到,负责体检的民营医院直接打电话给父亲,说血液检查一项指标偏高,怀疑是癌症。
陈小姐父亲已经70多岁,自然有些承受不住。她一面气愤医院直接告知老人病情,一面也不敢怠慢,陆续到珠海市多家医院进行复诊。“结果让我哭笑不得,多家医院告诉我民营医院所怀疑的指标有时身体上火也会偏高,和癌症根本不靠边。”
陈小姐表示,先不说诊疗水平低下,就是直接告知老人病情也是让人不能理解的。“通过这件事,以后我们再也不敢沾民营医院了。”
其实, 民营医院数量目前占全市医院数量已经接近半壁江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陈耀平谈道,目前全市有642个医疗机构,民营占300多个。
然而,即使占了半壁江山,民营医院的市场份额却不容乐观。“从病人的门诊量和住院量来看,民营医院诊疗量只有26%,床位数占23%。”陈耀平指出,这样的市场份额分配比例说明,民营医院尽管数量增加得很快,但是整个市场份额结构的变化影响却非常小,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
问题的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长期以来,民营医院缘何很难摆脱在老百姓心中的江湖游医、医疗技术、水平都差的印象?
受限于先天不足、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民营医院在与公立医院竞争时输在了“起跑线”上。
“同样的服务项目,如果民营医院比公立医院的价格高,根本不会有竞争优势。与公立医院价格相同,民营医院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经营。于是,部分民营医院在经营中过度检查、过度医疗、重复收费、小病大治、无病也治等行为越来越多,伤了消费者的心。” 珠海市民营医疗机构协会会长彭永生说。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彭永生说,目前民营医院人力成本高居不下,个别民营医院就放弃原则,对前来就医的患者收取一些额外费用,例如一个自然产,医生就会劝说增加无痛分娩等系列额外项目,最终的后果是患者觉得上当了,花了很多冤枉钱,而民营医院的信誉也一落千丈。
而医院信誉不好、实力不强,就难以吸引人才,客源远远低于公立医院的情况下,生存的命脉只能高度依赖医疗广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虚假广告问题,导致行业危机。巨大的生存压力又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守法经营的民营医院举步维艰,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要想活下来,必须加剧从患者身上“下刀”。
珠海市博雅医院院长董金梅表示,现在民营医院面临多重竞争也是导致业界混乱的原因之一,民营之间、民营与公立之间竞争不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个好一点的专家,企业间就会相互‘挖墙脚’,使人才引进的成本不断抬升,有些专家工资远远超出了行业的最高水平。”此外,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多增加收入,小病大治,结果得不偿失,换来的是公众对民营医院的不信任。
其实,很多民营医院都希冀坚持规范经营,有个好的行业发展环境,金湾的源春林医院总经理张亚隆谈道,该医院开业5年来,投诉只有3个。“这个比例非常低,现在门诊量逐步上升。”
规模小、运行资本小,人才缺乏,医疗水平、管理水平均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特色,公信力不足,这些问题昭示着珠海市民营医院的发展前路漫漫。“由于医疗机构市场信誉度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民营医疗机构需要很长时间来树立自己的品牌,逐步赢得患者的信任。”陈耀平说。
2、困局 人才扼住规模前路
“创办一家民营医院,或者去民营医院工作,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需要勇气。”记者此前曾接触过的一位离开公立医院,投入民营医疗领域的业内人士指出,“民营医院”四个字就像戴在头上的标签,让人感觉身份、地位一下子降了下来,由主角变成了配角。
人才是医疗服务业的根本,同样也是解决民营医院公信力,提升服务能力的根本。
“ 一个医生除了看病医治之外,还要搞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需要学术平台的。现在我们来看大部分公立医院才提供这样的学术平台,民营医院学术平台相对比较薄弱甚至没有,这样使民营医院发展受比较大的限制。”彭永生无奈地讲道,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冒风险“下海”办医,具体到每个人会涉及到职称的晋升、科研教学问题、身份转变问题等。
董金梅也一直深受“人才”困扰,她吐槽,民营医院往往被隔绝于主流的医疗科研、职称认定体系之外,一旦医生跳槽到民营医院,就很难拿到科研课题,拿不到课题,就不能发论文,也就不能晋升职称。所以,尽管目前不少民营医院开出了公立医院两三倍的工资,也很难挖到公立医院的医生。
“牵一发才能动全局,我们缺的就是人才这个关键点,导致全局的困步难行。”彭永生说。
目前,民营医疗机构人才流失率高,对于渴望发展的年轻医护人员而言,公立大医院仍然是他们的首选,加之职称晋升等等困难,造成了民营医疗机构很难培育自己的人才,只能通过引进外来人员维持发展。
外来人员集中在聘请老医生,招收新毕业生,导致民营医院从人才市场中仅能获得这两个极端的人才资源,而医院最急需的中间年龄段骨干力量非常缺乏,“两头重,中间轻”,迫使民营医院的人才梯队呈现出不健康的哑铃型。
人力资源是医疗服务行业的最大成本。“医生在我国有两个政府管制的条件,一个是执业资格,一个是执业场所。目前,多数医生仍是单点执业,不能自由流动,这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张亚隆还有一个身份是珠海市人大代表,他多次在两会为民营医院发展鼓与呼,很多好医生不愿意“裸跳”到民营医院,还是希望“套着游泳圈下海”。这也就形成了近年来常见的好医生到民营医院“周末飞刀”、多点执业的现象。卫生主管部门也逐渐从反对,转而希望将之规范化。
彭永生坦言,民营医院医疗队伍的建设,单靠“挖人”是不具备持续性的,必须注重医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建立民营医院人才供给的长效机制。此外,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建设人才梯队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长远的投资,回报时间会比较长,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抱着来分最后一个蛋糕,想来赚快钱,想要高回报,可能会有所失望。
张亚隆还提到,虽然目前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和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在人才配置、医疗器械购置、医疗报销环节、医疗保险等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这些瓶颈促使民营医院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很难融入百姓认可的医疗体系,与公立医院比翼双飞更是奢求。
3、破局
善用机遇谋发展
2013年7月,市政府出台《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民营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强化全行业统一管理、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运行监管(建立健全准入、退出机制等)等多项具体措施,并逐步落到实处。
陈耀平表示, 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在社会办医的大的方向下出台了很多实质性的、能够帮助到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红利。正在进行的新医改已经主动将社会资本办医、民营医疗机构纳入顶层设计中,从法律地位和市场地位上给予民营医院更加公平的待遇,目前公立医院改制、政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打破公立医院垄断,这些重大政策导向使民营医疗机构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
“民营医院要想发展好,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经营理念,有一些民营资本进来对办民营医院是抱着一种趋利、短视、赚快钱的心态。如果一切以赚钱为目的,必然会剑走偏锋。”他透露,今年该局将针对民营医疗机构建立一个退出机制,量化分级考核,并根据相关指标在考核期内进行星级评定。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政府不能让劣质医疗资源退出市场,其管理者会为生存“挣扎”,降低职业标准和道德标准,从而危及市民健康。
目前,在民营医院发展的困局中,对于人才的渴望,很多民营医院最终落在“医生多点执业”上。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即打通公立医院执业医师到民营医疗机构执业的通道。
一方面是公立医院机械的管理体制,导致医生不能人尽其才;另一方面,却是民营医院被隔绝于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体系之外。如果通过改革,公立医院医生能多点执业,正大光明向民营医院流动,带动民营医院的医生团队建设,那么民营医院就有望打破灰色经营。
在此方面,珠海中山医院在努力探索着途径,院长彭永生透露,该医院已与珠海市某公立三甲医院广泛接触,希望积极推进“医联体”合作模式,如果此新模式建立后,公立医院相关科室专家可分批进驻民营医疗机构,定期坐诊。目前,该医院停业装修,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8月中旬开业后总床位有326张。
彭永生表示,希望通过加强专科建设、品牌建设、提升服务、携手公立医院等,夯实医院持续发展的诚信之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打出一副“好牌”。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