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江苏省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爆炸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截至目前,事件遇难者达71人,在院治疗186人。
在烧伤科病房外,在家属安置点,我见到了情绪激动的家属。他们的哭声、质问声,令人内心深受震动。然而,有一幕一直令人无法忘怀。
在家属安置点里,有两位家属的情绪非常激动,志愿者为了安抚他们,把他们让到一边的椅子上坐下,而就在这时,正在一边等候的媒体瞬间聚拢在他们的身边,一时间摄影机照相机集体出动,对着家属一阵猛拍。
就在这时,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愤怒地制止了记者们:“别拍了!如果这是你们的家人,你们还能对着他们这么拍吗?家属现在这样的状况,你们这样合适吗?!”
有的记者笑笑,走开了;有的记者虽然放下了手里的设备,但仍然站在原地没动……看着这样的场面,我有些不知所措。
身为记者,我知道报道现场一手的信息是新闻人责无旁贷的任务。可另一方面,家属们的伤痛又该如何安置?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拨打了回龙观医院精神科的主任医师李献云教授的电话:当灾难发生时,媒体应该如何兼顾报道任务和对家属的保护?伤者家属应该怎么办?
在李献云看来,发生这样的重大伤亡事件,尽管媒体要报道,但并不一定要触动家属的伤痛。
“其实,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可以有很多角度,但是媒体往往习惯于选择悲伤的画面,因为这样的角度更能给人带来心理和感官上的刺激,但是这样铺天盖地的报道是让家属难以面对的。”李献云认为,“媒体报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逝者安息,也是为了让生者坚强,所以更应该有节制、有理性的报道,避免渲染痛苦。”
李献云说,她在这次报道中看到了一张现场的照片,是一辆卡车上堆满了尸体。“这样的画面,连我一个旁观者都觉得触目惊心,更何况家属呢?媒体报道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却给家属带来了无心的伤害。这样一些特别残忍的画面,恐怕不应该这样报道。”
目前,昆山爆炸中受伤的患者正在苏州、上海等地接受卫生服务,家属们的心理也正在经历巨大的煎熬。
李献云表示,目前患者正处于抢救的阶段,家属并不能帮上什么忙,但是当抢救阶段过去,患者的康复过程将异常艰辛而漫长,对患者和家属的身心都将是巨大的考验,是一场“持久战”。
“因此家属一定要保重自己,如果现在就已经伤心欲绝、精神和身体严重透支,就无法在今后的生活中肩负起照顾伤者的重大责任。”她表示。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疗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