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是当下各行各业最流行的一个词。
  当医疗行业遭遇信息化的时候,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的颠覆变得在所难免。互联网时代,患者掌握数据、工具甚至真相已经不再是难事。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患者会明白医生的诊断依据,了解医生的诊疗活动,从而参与到诊疗过程当中。
  

医生如何面对“聪明”的患者

  当患者知道更多信息以后,如果医生的说法不能使其信服,他便会对医生的诊断提出质疑,甚至给出自认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我们的医生会面对更多的质疑。”中山大学医学院检验系主任姜傥谈到,信息化的突飞猛进,能够极大改变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医生与患者变得更加透明,信息技术成为医疗主力军,病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知道的越来越多,医生该怎么面对这些“聪明”的患者,值得深思。
  当病人找医生看病的时候,他有可能会带来一个多月的心电图和血糖监测资料,甚至包括每天走了多少步路,消耗了多少热量。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生更加耐心、不厌其烦。
  然而,当下“排队半小时,看病3分钟”的就诊局面让医生无法耐心地和患者交流沟通。与此同时,一旦患者做好准备,其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心理照护能力、知识更新程度、信息利用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医生要如何修炼?
  姜傥指出,医生更要有去伪存真的能力、综合判断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不要小看医生,医生3分钟看一个病人,如果说中国医生没有这样的能力,中国所有的病人都在外面排队了。”比如说甲亢,医生在进行观察、问诊、聊饮食谈脾气的同时,就知道患者可能是怎么回事,然后,他就会开化验单请患者去做检查。“你能说他看不明白吗?”姜傥指出,如果按照时间收费,医生一定会慢慢跟患者谈。同样来说,比如说皮肤有一个过敏性的病变,把过敏的状况拍成照片给医生,在没有整体观察的情况下,医生根本无法判断。因此,姜傥谈到,面对这样的情况,医生更要有去伪存真的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应对患者对医疗信息的掌握,避免受到患者质疑。
  

患者如何对待科技的进步

  移动医疗给谁带来的障碍最大?姜傥认为不是医生而是患者。在她看来,医生可以很迅速的了解到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病人将会面对他的家庭医生、专科医生、药房、社区医生、转诊……在面对一个个不同人物、不同场景时,患者都是对着一台电脑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医生变成了devices(设备)的时候,患者自己要学会掌握工具、获取信息和了解真相。否则的话,作为一个患者,你无法了解医生们究竟想了解什么,想干什么,你如何配合。”姜傥谈到,对于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改变是就医行为的改变,病人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信息的正确应用。
  然而,对于患者来讲,仅仅掌握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当设备而不是医生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患者无法享受到定制化诊疗以及人文关怀乃,面对的会是大概率事件,数理统计资料,乃至走对生命最后,面对的也只是冰冷的电子设备。“因此,当医生变成devices的时候,病人要有强大的内心。”姜傥谈到。
  “其实我们整个医学已经变成了所谓的Morphing medicine(模糊化医学)了。”谈及医学信息化,姜傥认为,医学的质量、各种各样的疾病以及地区疆域的概念都因信息化而被跨越了,这需要全民,无论是医院、医生、病人、企业、金融、政府、政策各个方面通力协作,共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