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曹斯)今年列入广州卫生工作重点的广州市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单和服务包终于步入实施阶段。从明天开始,在3岁以下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慢病患者、重症精神病患者及残疾人等六类人群自愿的前提下,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将优先上门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分),并逐步扩展到全人群。据了解,档案将伴随居民一生,建档者可享受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项目、传染病报告和管理、慢性病预防控制、重性精神病管理等九大免费服务。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可采取多种措施为居民建档。主要途径包括开展入户调查和结合日常业务两种形式。入户调查意味着由责任医师团队负责,到户调查居民健康情况,完成后应复核、编码后归档;而结合日常业务工作意为在临床诊疗、健康体检等基本医疗服务和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同时,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在此过程中,居民不必担心隐私外泄的问题。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因工作需要使用健康档案相关信息时,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因工作需要对外使用健康档案信息时,均应书面报区(县级市)卫生局批准。

  此外,在《预防接种记录表》中,涵盖疫苗名称、接种日期、规格、剂量、疫苗生产厂家及批号、接种单位等多项常规内容,此外,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记录也要详细填写,内容包括接种日期、反应日期、反应名称、疫苗生产厂家及批号等。

  专家表示,近年广州乃至广东也零星发生过接种疫苗不良反应事件,因此在社区完成严格规范的接种并进行跟踪反馈非常重要,也能为监测和区分各类疫苗在各种人群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副作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