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于5月28日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通知称,“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通知有很多亮点,比如扩大了港澳台服务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要求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等,但是也有一些误区。比如“限制公立医院规模”。
  “对于“限制公立医院规模”,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应亚珍解释,这是给社会办医留下一定的空间。
  很显然,这一政策的目的取向,是市场化方向的,但是其手段却是对市场化的刻板理解。
  医疗市场化的确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本办医,社会资本也需要和公立医院展开公平竞争,但这不是要通过限制公立医院来实现。
  这个政策显然误解了“竞争”的含义,以为公立医院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所以需要限制公立医院规模。
  这牵涉到一个问题:医改,究竟该怎么处理公立医院?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公立医院也不例外。之所以在一些阶段它们利润很高,并非因为它们比民企更有效率,而是因为它们有垄断地位,其利润其实是垄断租金的体现。
  但是无论如何,国有企业也好,公立医院也好,它们是实实在在的资产。改革,应怎样处理这些资产?
  在这些资产存续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给国有企业、公立医院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尽管这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产权问题,但也是提高资源效率的办法。
  限制公立医院规模实际上限制了资源效率。比如,很多公立医院本来就具有很大的品牌价值(如拥有较多名医),限制它们扩大规模,就限制了它们的品牌价值的发挥。改革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每个人都会马上就投身到市场中去的。有些名医更愿意呆在公立医院,那也应该允许公立医院自主决定经营规模,以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
  公立医院扩大规模并非是对社会资本办医的阻碍。实际上,公立医院的发展对社会资本是有帮助的。行业整体发展,可以形成行业的规模效益,行业中的个体也是受益者。比如汽车行业发展,使得很多生产成本下降,汽车企业是受益者。对社会资本办医来说,只要解除各种管制,包括医疗价格管制等,让它们与公立医院展开竞争就可以了,没必要特意为它们限制公立医院规模。
  经济学家张维迎打过一个比方,说国有企业就像冰棍,如果不改革,也会化掉、消失,公立医院也是如此。公立医院最终的去向应该是消融于市场大潮中,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对公立医院的资源效率进行限制。
  正确的办法是放开医院产权交易,公立医院可以卖给社会资本。让公立医院自主经营,挖掘潜力,扩大规模,经营得更好,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这既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值,也有利于患者,还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经营得更好的公立医院当然对社会资本更有吸引力。俗话说,好女不愁嫁。没必要把公立医院限制成丑女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