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加强监护治疗病房”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症监护室”、“ICU”。近十年来,我国重症医学发展迅速,不仅在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中位列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而且重症医学科已成为一所医院综合医疗整体水平及能力的标志。
  近日,在《重症医学(中文版)》(以下简称“中文版”)首期期刊发布式上,《重症医学(中文版)》主编、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接受了专访,介绍了重症医学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
 

 没有共识却站在风头浪尖

  ICU是英文IntensiveCareUnit的缩写,其收治的主要是一些在普通病房中没办法救治的病人。在2003年以前,很多人不知道ICU,是当年的SARS让人们逐渐认识了ICU,汶川大地震重伤员的救治让更多的人明白了ICU的重要性。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邱海波说:“从某种意义上说,ICU是危重病人能否生存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体现”。
  “ICU不是生命监护仪的堆砌,不是呼吸机的堆砌,是更需要延续生命支持的全新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地方。”邱海波介绍,ICU是一个多学科意见的交会点,比如一个病人多脏器功能衰竭,有的学科主张多补液体,而脱水无疑对肺部有利,不同学科的专家都会从自己专业角度去思考,“但ICU医生此时要做的是,将这种相互矛盾的意见最终协调起来落实到同一个病人的治疗上。”
  ICU的收治范围包括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以及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等情况。而对于另外一类病人,如急慢性疾病的不可逆性恶化、恶性肿瘤病人的临终状态等,则不是ICU的收治对象。
  “重症医学和传统学科不一样,我们叫边瞄准边开枪。人家学科有共识,重症医学没有,但重症医学往往走在临床医学最前沿的,病人是最重的,在书上找不到处理办法,我们的病人都在风口浪尖上,是一个挑战性最强的学科。”邱海波介绍,重症医学需要通过一些观察,看病人的问题是什么,通过我们的思考,赶紧给病人治疗。这个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我们更需要去积累经验,这种经验需要去总结经验,指导我们的临床。重症医学比别的学科更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思路看病人,总结病人诊疗经验,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这就是我们这个学科为什么更需要学习,更需要高端学科专业资料支持的原因。
  邱海波教授指出,“中文版”杂志的问世有助于我国重症医学领域医师,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医师便捷、有效地获取国际重症领域的最新医学进展,对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发展、提高诊疗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重症医学》这本杂志,是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杂志,是重症医学很规范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大医院医生会直接读他的英文版,但医疗卫生发展是不平衡的,比别的学科更突出,我们的想法是,我们把国内外最好的杂志变成中文版,在全国去发行,推动国内外这个领域上的发展,改善差距,提高诊疗水平,怎么让我们的知识到床边去。“这本杂志,我自己来讲是充满期望的,承载施明,承载发展的使命,承担推动整体医疗水平发展的使命,承载让中国重症病人抢救更加规范的使命。”
 

 医院越来越小ICU越来越大,学科人才缺国家培养

  和传统学科不一样,重症医学要第一时间知道什么危及病人生命,我们该如何反应去处理。ICU的医生要具备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必须能独立去抢救重症病人,有能力去分析制定处理过程,而这样一直专科医师资质队伍该如何培训?
  按照现有的要求,ICU的医生要轮转科室,行业中,还要求ICU的医生接受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组织的专业培训,最终完成由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的专业考核。“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简称5C认证(ChineseCriticalCareCertifiedCourse),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管理部与继续教育部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最为规范的医学专科资质培训,也是目前国内重症医学行业最具权威的人员准入培训。
  邱海波教授介绍,在美国,每五年有一个专科医生培训和考试,考试后,专科医生会获得证书。没有证书的医生,目前美国已经做到医院可以拒绝聘用你,而且每隔五年还需要重新考核更新。
  有人说,医院会越来越小,外科会萎缩,麻醉科会消亡,ICU会越来越大。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就目前而言,我们跟国际上的水平差距不大。邱海波教授强调,特别是三级医院,我们的装备水平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是超过西方医院的,但我们这支队伍还比较年轻,整体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们和西方同行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虽然这个学科走在最前面,但我们是最没有规范可寻的学科,我们需要自己去建立规范。而规范化的程度是我们需要特别去强调的事情。”
 

 相关内容:

  美国重症医学学会(SCCM)的官方期刊《重症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创刊于1973年,是国际重症医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全年出版发行12期。主要栏目包括特别报道、临床研究、简明综述、综述、重症神经、重症儿科、述评等,内容涵盖了重症医学的先进学术理念和技术进展,是全球医师(特别是重症医学医师)专科知识的重要来源。据邱教授介绍,近年来,中国的重症医学发展迅速,重症医学领域的医师与国外同仁的学术交流亦日益增多,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许多国内的医师难于及时获得最新、最全面的学术信息。在这种情形下,经美国重症医学学会(SCCM)授权、中国重症医学资深专家提供学术支持,在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的鼎力协助下,《重症医学(中文版)》正式登陆中国。
  《重症医学(中文版)》以原学术期刊内容为依托,贴近中国重症医学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以中立、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原文加摘要的形式,为中国重症领域医师及时传递重症医学领域最新学术资讯。邱教授表示,“中文版”期刊注重领先性和实用性,既能反映当前重症领域的前沿进展,又能对国内临床实践有较大帮助,力求成为中国重症医学领域医师获得最新学术资讯的便捷渠道。
  在邱教授的带领下,于凯江教授、马晓春教授、李建国教授、严静教授、管向东教授,以及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代表共同为《重症医学(中文版)》杂志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重症医学(中文版)》首期杂志正式出版。最后,邱教授再次强调,相信在广大编委及中文版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中文版“定将会在中国茁壮成长,不断为重症医学领域的临床医师带来更多前沿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