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多家医院实施签署拒收红包协议,不少医生表示“患者的一句谢谢比红包强”
从本月起,二级以上医院,在患者住院24小时内,都必须签署拒收红包协议。这条国家卫计委的规定,却在医院内部引发激烈讨论,有人在微博上质疑,认为此举侮辱医生人格。 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市内多家三甲医院了解到,有的医院签约率已达100%,有的则表示在准备实施当中。采访中,无医院表示拒签协议。
广州市多家医院表示,在该规定出台之前,医院均已明令禁止医生收红包,并有相应处罚措施。不少医务管理者也认为,根治红包现象,除了医生道德自律外,更需要的是出台行政和法律规范,明确处罚力度。昨日,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短信简洁地表达了自己观点:“没有研究,不看好。”
关于红包的那些事
医生收红包,整个科室都会被罚
病人给红包的现象一直存在,“去年医生收到的红包,上交给医院的总额,累计有20多万元。这些钱随后都打入当事人住院费用内。”昨日,广州某三甲医院医务部刘主任对记者表示:“医院一直明令禁止医生收红包,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推出的政策算不上新。”
“医生收红包行为一旦发现,将会受到严厉处罚。”昨日,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医务部主任孙新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红包问题是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孙新说,医院考核医生有两个明确的指标,一是医疗事故,二是收受红包。其中,医生收受红包,不仅个人会受处罚,影响个人职称,而且整个科室的奖金会被同时扣罚,直接从收入上作处罚。
对于收到红包如何处理的问题,孙新表示:“收了,交医院纪检部门,有的退回给送者,有的直接抵住院押金。”
某医院相关负责人坦言,红包现象一直存在,现在这协议把原本潜规则的这张“纸”捅破了。“医院当然是绝对不允许医生收受红包的。”而协议能否杜绝收送红包,不少医务管理者认为效果有待观察,而根治红包现象,需要的是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明确处罚力度。
部分三甲医院开签拒收红包协议
“我们已经按照国家要求,制作了《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并对医生进行了相关培训。”对于国家卫计委的新要求,市妇儿医疗中心医务部孙新表示,已经开始实施这一制度了。
省第二人民医院也表示,5月1日开始,每位在医院住院超过24小时的病人,都会让他们在签署入院知情同意书的同时,签署一份《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实行20多天来,大概签署了三四千份这样的协议书。”该院相关负责人说。
“不论签不签署这个协议,医院都会加强管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纪委书记赵海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这个协议只是医患沟通的一个方式。“我们会按照国家规定,逐步实施签署这项协议。”赵海波说,除了签署这个协议,还会要求医生通过其他方式,多与患者沟通,加强双方互信、理解,促进医患和谐。
记者调查采访了广州五家三甲医院,市妇儿医疗中心、省第二人民医院等表示已经开始实施,也有医院称相关工作仍在准备,会按国家要求实施。
多了份协议,医院工作量多了不少
记者采访中,不少医生对签署这样的协议有自己的看法。某位与记者相熟的医生,面对采访时说:“对红包协议,根本不理会它,那是做戏,我十几年都如此,不收有不收的理由,收有收的难言之隐。哈哈哈……”
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何秋明医生就说,实施20多天来,来递红包的比之前一个月的量翻了番,他表示,确实会有点尴尬。
有的医院则认为,多了一份协议,多了许多工作量。现在的医院大多采用的是电子病历的管理制度,如果将这样一份协议扫描归档,自然要增加医院的工作量,对于每日进出医院上百人的大型医院来说,工作量更大。这也是一些医院观望未实施这一行为的原因。
“我们也在考虑以哪种方式签对医患双方最好。需要考虑彼此的感受。”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医务科主任孙新说,协议是入院时签,还是回到病房签,这些问题都要继续征求医生、家属等各方意见。
患者家属这样想
绞尽脑汁送红包屡次被拒
感动和尊敬之情丝毫不减
陈先生、张女士的儿子出生第一天,便被发现颅骨骨折,即转到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新生儿科NICU治病。孩子住院期间,陈先生一家曾三番四次通过各种方式给医生递送红包,被拒绝后,陈先生感激不已,还特地写了封感谢信到广州市卫生局衷心感谢医务工作人员。
“孩子一出生就发生意外,让我们十分着急。向主管医生何秋明问各种问题,无论多忙,他都非常礼貌地回应。而且宝宝伤口、吃奶、排便情况以及任何变化,我们都得到他最及时的通知。”陈先生说,“医生责任心那么强,额外做了那么多工作,令人非常感动。”他的想法也非常朴实,觉得用钱感谢最表心意。
为送红包,陈先生一家也是绞尽脑汁,变着法儿。孩子入住NICU后,他准备了2000元红包,利用探视机会,三次要送给何医生,但均被坚决拒绝。孩子住院8天后,得知了何医生手机号码,他又为何医生充值了300元话费。他想,何医生用自己的私人手机打电话、发信息通知病情,花了电话费,充一点电话费,他总应该能接受的。但是,何医生第二天,立即为孩子交了等额的住院费。
陈先生认为综合外科邓志坚、邓高燕医生是孩子的主刀医生,十分重要,手术之前,他还另外准备了两个红包。但是,两次要给他们,也被拒绝了。他们说,若陈先生执意要给,那他们将无法给孩子安排手术。
“这些事情虽然过去了几个月,现在回想,感动和尊敬之情丝毫不减。”陈先生称这也是他事后向市卫生局写感谢信的初衷。
医生有话说
改善医患关系才是根本
昨日,记者采访了多次拒收陈先生一家红包的医生何秋明。他表示,自己工作七年来,这种现象在医院是有的,尤其在外科,因为做手术,不少病人、家属会想送红包。他认为:“收红包是法律、法规不允许,另外,患者得病已经非常不幸了,还去收人家红包,于心不忍。”
新快报:有没有抵挡不住金钱诱惑的时候?
何秋明:说真的,确实有。但给我送红包的不算太多,遇到了,我只是重申不接受,同时表示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我个人是直接拒绝,收了也要上交返回。
新快报:拒收红包是因为管理很严格吗?
何秋明:当然与医院对红包管理很严格有关,医院没有这样的风气。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不允许有这样的行为。跟个人观念也有关系,我本人不接受这样的事情。患者得病已经非常不幸,再去收他们的红包,于心何忍?
新快报:患者为何总想送红包?
何秋明:希望医生多照顾吧,也有感谢医生辛苦的成分在里面,觉得给钱最直接。现实中,患者对我们的期望很高,但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
新快报:听说医生工资不高,有无想通过红包补贴收入?
何秋明:收入这东西也没法比,与基层医生比,已经算不错了。其实医生职业付出与收入确实不成正比,正常工作量每天管5个病人,但现在要管25个病人。早8点到晚8点连轴转12个小时是常事,感觉很痛苦!但救好一个小孩,对他就是一辈子,比什么都高兴,成就感非常高。这也是支持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对金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追求多了,收入再高也不高,我的想法是基本够生活就好了。
新快报:签署红包协议,对你个人有什么影响?
何秋明:在广州,送的其实不多。实施这项政策20多天来,我反而觉得送的人更多了,可能感觉这是红包提醒。以前一个月遇不到一两次,现在短短20多天,超过四例,翻番了。签署协议时,许多家属还觉得莫名其妙,我就照实说,没别的意思,这是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当然,每接收一位患者,都要签一遍协议,每次对方投来莫名其妙的眼神还是会让我浑身不自在。
新快报:签协议能杜绝红包现象吗?
何秋明:仅签“不收不送红包协议”还不够。医患关系改善才是根本。患者和家属的感恩之心能够理解,但其实不用送红包,一句“谢谢”就比送多少个红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