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医院都有不同的特色,特色的精髓就是医院的文化。院训、院徽、院歌、院报等等是每一家医院在建设文化时都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各家医院在设计这些元素时,却往往千篇一律。如何把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发挥其作用呢?

日前,在全国公立医院院长论坛上,来自全国20多家医院的院长聚首北京,共同讨论了“新医改下,公立医院的文化品牌战略。”

“文化建设需要有一个载体,如果没有载体,每家医院的文化都会千篇一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在谈及文化品牌建设时,表示 “医院可以选择代表性的事件,或有历史底蕴的建筑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

“很多专家和领导认为在医院推行技术重要,但我认为要把文化先推起来。文化在医院发展当中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兰大二医”)院长李玉民解释,医院员工的积极性必须不断激发,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激发的空间逐渐变小,而这种情况下,热爱医院的思想就非常重要。

2008年底,李玉民临危受命担任兰大二院院长。他以文化为抓手,同时进行人才和学科建设,经过6年的发展,李玉民领导的兰大二院,无论是人才还是学科数量,都实现了3~4倍的增长。

“作为院长,我特别注重品牌,品牌的特色和精髓就是文化,而文化落实到医院就是人文。”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以下简称“南京鼓楼医院”)院长丁义涛指出,建设最好的人文医院是南京鼓楼大学的发展目标。在丁义涛看来,技术创新可以领先对手一时,文化创新却可以领先对手一辈子。

“在中国,东部医院的文化起源及后来的延续发展均体现了西方特色,这种特色是西方文化逐渐传承下来的人文关爱;西部医院文化起源于东方,包含有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部医院文化表现更多的是自由和中庸。”刘玉村对中国医院文化特点如此总结。

“水准原点”文化

坐落在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的北大医院,距离中南海仅一条马路之隔。“由于处于老皇城保护区,我们医院建筑建设的时候要受到限制。”

虽然空间上受限,但并未阻碍北大医院的发展。刘玉村在发展医院时,特别注重文化。在他上任伊始,就确立了“先文化,后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医院思想不统一的时候抓经济,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中国医院,包括国际上的医院,生金太容易,但是得不偿失。”刘玉村曾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所以我强调先文化,后经济,只要把文化做好了,经济一定会上来的,不会比别人差。”

在文化落实上,刘玉村选择了把“水准原点”作为医院文化宣传符号和建设载体。水准原点是一座由花岗岩砌成的希腊式建筑风格的小石屋,这里曾是计算测量北京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海拔高度最原始的基准点。1915年,它与北大医院同时诞生,而后又坐落在北大医院第一住院部院内,同样承载着标杆的意义。

“做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准原点,是我们医院的发展愿景。”刘玉村解释,他希望北大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也如水准原点一般,处处起到垂范作用,成为公认的标准。

除了落实文化载体,在医院建筑上,刘玉村也下了一番功夫,在他看来,医院建筑也能体现文化。刘玉村表示,“在医院建筑风格上,我就用了灰色,代表京城文化里的中庸。”

门诊楼的墙面以灰色为主,每隔一间房间,墙壁上都挂上一副书画。“有些都是患者自己写的。”刘玉村介绍,像护士台上的一些手工艺品,也都是患者自己编的。

在房间或墙壁显眼的地方,都贴有温馨提示。呼吸科,每件病房门上都会提醒护士进病房前要洗手等。

门诊楼的每层楼都是按器官安排的,比如肾内科、泌尿外科等在同一楼层,呼吸内科、胸外科在同一层,心内和心外、消化内科、普外等在同一层。每层都设有收费处、咨询台、打印化验报告的机器、就诊流程图等。

“老百姓对好医院的理解很简单,不是比楼、比设备,而是这些硬件背后的东西。”刘玉村认为,“是医院给老百姓留下的印象和感觉,而这种印象的积淀靠文化。”

以“至公堂”文化为抓手

2006年,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兰大二医”)的院长“出事了”,所以当时医院人心不稳,情况比较复杂。2008年底,李玉民临危受命,调任兰大二院院长。

“面对这样混乱的局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把人心稳住,把医院员工的心凝聚起来。”李玉民坦言,他当时深深的体会就是发展文化,把医院员工的精神凝聚在一起,同时进行人才和学科建设,这样医院才可以发展。

但如何抓关键环节,把医院文化建设落地,成为李玉民面对的首要难题。这时,一直作为兰大二院开会、办追悼会的至公堂进入了李玉民的视野。

1875年,甘肃贡院落成,左宗棠题写匾额“至公堂”,为清代甘肃贡院应试之堂。在随后的30年里,有600多名举子在此成名。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后,在甘肃贡院这块风水宝地上,新兴的学堂、学校、工业、医学项目等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兰州大学。1928年,甘肃政法学堂更名为兰州中山大学,同年成立了兰州中山医院,即兰大二院的前身。1954年,兰州大学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立兰州医学院,其附设医院随之更名为兰州医学院附设医院。1959年,兰州医学院在附属医院原址上成立了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随着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州大学,其第二附属医院更名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并沿用至今。

“至公堂作为兰州大学和兰大二院的发源地,是一片精神的遗址,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李玉民如此看待至公堂的价值。

为此,发扬至公堂文化成为李玉民建设医院文化的抓手。“如今的兰大二院医护人员佩戴的院徽中有至公堂的图案,院歌和院训都有着与至公堂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李玉民介绍,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至公堂文化,医院成立了院史办和文物保护办两个科级行政科室,在至公堂内建设了院史展览馆,收集并展出了大量的刻有那段鲜活历史的实物,培训了一批兼职讲解员,使这段历史得到充分展示。

“虽然,从理论上说,至公堂和医学没有关系,但它是医院的发源地,也在我们医院里面,”李玉民介绍,提起兰大二院,医院员工都会知道至公堂,当把医院和历史沉淀完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医院员工都为至公堂文化感到自豪。”

“认识至公堂是新员工入职和新生入院的第一课。”李玉民认为,把文化从概念层次上升到员工的精神文化,至公堂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渗透在建筑里的人文关怀

2004年,丁义涛在加强医院学科、技术和硬件建设的同时,把医院文化建设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国内最好人文医院”的愿景。目前医院已经建设成一套完整的人文考核体系。

作为一位老院长,丁义涛对医院文化的建设理解的更深。在他看来,医院的建筑也可体现人文。在此次论坛上,丁义涛重点介绍了医院建筑如何体现人性化和科学性。

2012年,南京鼓楼医院新医疗大楼投入使用。南京鼓楼医院南扩的新大楼位于中山路西侧,汉口路以北、天津路以东,共有门诊楼、急诊及住院部大楼、医技楼等3个功能分区,总建筑面积达22.4万平方米,相当于南京鼓楼医院原有院区的3倍大。

新大楼的每一个细节都着力体现人文医院特点。丁义涛介绍,大楼装修主要采取绿色调,宽9米的走廊、超大候诊区一改原门诊狭小、拥挤的状况。玻璃屋顶让患者一抬头就能看到阳光。

在门诊走道上,用来装饰的招贴板不是一些简单的艺术图案,而是图文并茂介绍了血压计等常用医疗仪器的历史,以及一些疾病的发展史。

“我们新大楼里不同地方放置的休息座椅都不一样,门诊候诊室患者多,病情大多较轻,这里的凳子是硬塑料的,方便擦洗。”丁义涛介绍,化疗室和一些肿瘤等病人检查室的凳子就是软座的,因为这些病人身体虚弱,坐硬的会觉得难受。

“为了用建筑语言告诉患者哪是急诊通道,我们把位于中山路和天津路两个急诊通道的墙壁设计成红色的墙壁。”丁义涛说,尽管楼层不高,但整个医院一共装了65部电梯,特别是门急诊,可通过多部自动扶梯,可迅速将进入大厅的人流分送至各楼层就诊区。

“新楼每一层都有电瓶车,免费供患者使用。门诊大厅还摆放了一架钢琴供患者弹奏。”丁义涛坦言,这在当时还受到很大争议,其实只是就诊理念不同罢了。

“我们医院采用了自动化的传输系统,药学部全都是自动取药。”丁义涛指出,医院虽然有钱,但把钱都用到了患者身上。“我们有三百多台自动清洗机,不收患者一分钱。我们在每一个手术室都做了一个恒温箱,患者冬天做手术时,我们免费把它的被子和输液加温。”

“在患者做手术的时候,家属可以在等待室休息,那里免费提供茶水。”丁义涛坦言,他就希望通过全方位的细节打造,让医院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服务机制,为患者营造一个人文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