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方所说的看病难,其实是指患者在县医院或城市医院看病时,等候时间较长;尤其是患者要找经验丰富的专家看病和手术时比较难。

这里姑且不讨论中国老百姓看病现状与其他国家相比算不算难。值得讨论的是真正缓解看病难,必须解决哪些问题。笔者认为:基本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医疗人力资源问题,另一个是社会管理和行业管理问题。

劳累命,叹口气!

至今,公立医院尤其是城市大医院年度门急诊量和住院服务量已经分别超过22亿和1.18亿人次,而医护人员总数只有约290万人。多数大医院日门急诊量超过医院建设设计时的核定量,不少医院日门急诊量超过万人次。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社会资本办医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医疗人力资源。但是,一方面由于其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非公立医院规范不到位、医保政策限制、老百姓认同感等多种因素,老百姓普遍更愿意到公立医院就诊。

然而,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非公立医院,整个医疗行业人力资源极为短缺,尤其是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是基本问题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强行业吸引力,让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医疗卫生行业。

让工作负荷小一些

要增强行业吸引力,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其一是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医疗卫生行业是技术要求极为严格的行业,从业人员培养周期长,要掌握必要的业务知识,终身学习,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从劳动力价值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而言,给予医生较高的行业薪酬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但现在医务人员收入待遇普遍低于其劳动贡献,尤其是基本工资过低,退休后生活预期差等问题非常突出。

其二是给予医务人员良好的执业环境。医务人员担负治病救人的重任,加之人体复杂性和差异性,需要医务人员心无旁骛地履职。但是,医患之间不信任,甚至动辄暴力对待医务人员的社会环境,既让现职人员心惊胆颤,也使年轻一代不愿选择医生这一职业。

近年来,许多医学类院校高考招生降分录取,研究生录取分数不断下调,这就是明证。笔者也曾多次访谈医生,几乎所有医生一致反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医

其三是减轻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负荷。短期来看,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减轻医生服务负荷,唯一能做的是优化行业管理,分流病人。长期来说,应该在总体政策和管理导向上,切实改变重医疗、轻预防的局面,把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减少疾病发生,保障健康,这才应该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最终追求。

医保,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笔者还认为,加强社会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患者认知要理性化。很多人缺乏对医疗服务技术有限性的认知,认为医生必须包治百病。如果有病治不好,或者没有能够达到自己的期望,就对医院、医生不满,甚至采取极端行动;这是包括法制建设、科普教育在内的社会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进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当下,大医院人满为患,多数基层机构患者稀少,两者形成强烈反差。而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与人们一有病就想要去看顶尖专家的行为习惯有直接关系。因此,加速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当然,建设分级诊疗制度,需要快速提升基层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也需要医保政策协调配合。

第三,让医保支付科学化。随着全民医保的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对医疗机构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深。目前,公立医院收入中有40%左右都是通过医保结算支付的。因此,医保确定的报销政策(报销目录范围和报销比例)、支付标准都将直接影响医院利益,最终影响服务行为。如医保政策要求高,而支付总额达不到实际服务量及相关费用额度,就意味着医院多提供服务就要多垫付费用。其结果就可能影响医院对医保病人的收治,导致医保病人看病难。

所以,医保与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之间的统筹管理与政策协调,是缓解看病难、保障老百姓健康权益的重要策略。

总而言之,中国医改破局看病难,必须找准症结,通过政策突破,辅以管理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