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钱江晚报微信“浙江名医馆”首度开出了微信聊天室,第一批迎来的是12家省级医院的院长,他们不但谈自己医院将如何借助新医改,使医疗服务不断升级,同时还坦露“家底”,解答网友的各种问题。
在长达6个多小时的医改院长论坛里,院长们不仅回答了网友的各种提问,比如黄牛、医院停车等实际问题,还各自报了所在医院的老特色和新动作。在此特截取了12位院长发言的精彩部分,看看院长们眼中的医院新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
掌上医疗全国领先
浙一启用了居民健康卡自助挂号自助结算系统,患者从挂号到诊间结算均可以自助完成。B超、内镜、CT、病理、磁共振等报告均可在该机器上自助打印,为省内开展该项服务的首家医疗机构。医院开发了全国领先的移动医疗工具“掌上浙一”。患者可以在手机端随时挂号、读报告单、咨询相应医学问题等。将原本需在窗口排队完成的医疗程序简化到互联网上。
心血管学科带头人、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
医疗服务优劳优得
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回归医学的本质和人文,我们医院将把医生的报酬和服务品质挂钩,比如工作的复杂性、工作量、医疗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等,体现“优劳优得”,我们鼓励员工提高诊疗技术,提升服务品质,讲究服务效率,解决复杂疑难病例,注重管理,这样才符合我们作为优质大型公立医院的定位,才有利于医学技术的发展。
普外科学科带头人、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
精简药品合理检查
邵逸夫医院应该是非常少的药品收入占比低于36%的医院,也就是说,我们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本身并不高。但是,作为院长,全盘考虑后,我们有这样的打算:我们对大处方的控制,会更加严格,对合理用药,要求更高,以进一步降低药品的比例。另外,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重复的检查、化验,少做。
新生儿学科带头人、浙医儿院院长杜立中
完善医疗慈善救助
我们在4月初率先开启了滨江院区的专家门诊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我们除了做好一卡通、预约诊疗等十项便民服务举措,还会进一步完善浙医儿院的医疗慈善救助品牌项目,我们已与慈善组织合作募集各类医疗善款1700余万元,救助贫妇科
内镜学科带头人、浙大妇院院长林俊
精细服务改善就医体验
呵护生命,精细化服务,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以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为载体,运用超前有效的战略,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加强内涵提升实力,全面提升医院品质。为了配合国家“单独二孩”政策,根据医院整体扩容升级的需要,我们重新规划了科室布局,使布局更加合理,方便病人就医。目前我们把产科门诊和7个产科病房集中在3号楼,增设了产科病区,开设了再生育咨询门诊,应对可能出现的生育高峰。
困患儿1000余名,仅去年募集的善款就达768.4万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今后我们要把这项工作进一步推广,彰显公益性和惠民性。
老年病科学科带头人、浙江医院院长严静
优质资源走出去
面对新医改,除了在院内开展一些优质服务外,我们还极力主张优质资源走出去。比如我们的公益活动丰富多样:去年全年共举办了100多场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受益人群达5万多人。“九九重阳-浙江医院与您健康相约”大型系列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我们的名片招牌,为老年朋友所熟知。正是这样的“走出去”让我们医院的专家与老百姓零距离亲密接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看病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