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调研、反复研讨的基础上,近日,农工党中央形成《关于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建议》,并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

  新医改启动实施3年以来,虽然成效显著,但难点问题和体制性矛盾集中显现,前进的脚步越来越艰难。如何推动新医改渡过“深水区”?农工党中央对此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农工党中央认为,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枢纽,其服务范围覆盖了我国农村70%的人口,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无论是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满足,还是推动全国公立医院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筹备好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大考察,从去年开始,农工党中央分赴陕西、江苏、江西、云南等地展开多次深入调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工党中央提交《关于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提案》,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并入选重要提案摘报;3月底,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刘晓峰率调研组赶赴四川,在绵阳市三台县、成都市新津县、攀枝花市米易县和市区进行了专题调研……这些前期工作,为调研报告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率农工党中央调研组赴湖北省,就“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认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涉及面广,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亟须对改革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各个部位、各个环节进行认真梳理、精心谋划。

  “县级医院的改革,并非一片坦途。”这是调研组成员的共同感受。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总量相对不足,优质资源绝对匮乏,分布不科学,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根本矛盾仍然突出。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确实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由于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认识水平不同,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情况仍然存在。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将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效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重要指标,切实维护县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履行政府办医职责。

  目前来看,财政支出能否得到长期保障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调研期间,农工党中央深刻体会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之后,县级财政压力很大,如果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仍以当地财政投入为主,将难以保障县级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在经济困难地区尤为突显。为此,农工党建议实施“医药分开”,破除“以药养医”,深入推进财政补偿、支付方式等机制改革。“北京‘医药分开’的试点改革,河南省宜阳县、重庆市黔江区、陕西省汉滨区等开展的县级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试点,都值得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借鉴参考。”

  一路调查,一路研讨。调研的过程也是集各方智慧的过程。今年9月,农工党中央在北京举行“2012年全国县级医院院长论坛”,邀请全国部分县级医院负责人共同探讨县级医院的人才发展战略、业务培养、晋升培训等人才建设问题。会议的主题,正是农工党中央在各地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

  “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如何提升?”对于医卫人员在基层流失严重的现象,调研组表示,要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改善医务人员待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连续高密度的调研,调研组成员不辞辛劳,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对如何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与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座谈时,桑国卫强调,搞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不仅是有效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关键举措,更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战略选择。要遵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完善补偿机制和支付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水平,切实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当做政府改善民生、考核政绩的大事来抓,不仅要让老百姓“看上病”,更要让老百姓能“看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