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初期,兴安盟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用房简陋,大多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的砖瓦土木建筑,设备落后,医疗技术人员匮乏,严重影响我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30年来,我盟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医疗卫生事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规模逐步扩大,我盟医疗卫生单位的房屋改造、设备更新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不断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 ,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城乡卫生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卫生事业焕然一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复建30年来,经过连续不断的努力,兴安盟各项卫生事业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目前,我盟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卫生防疫体系。

  截止2009年,全盟卫生事业机构发展到208个,比1980年增加43个。其中综合医院16个,中医医院4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民族医院3个,专科医院3个;疗养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医学培训机构3个;卫生院8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9个;门诊部23个;其他卫生事业机构10个。医疗床位由1980年的3930张,增加到2009年的5086张,其中:医院床位由1980年的3400张,增加到2009年的4688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由1980年的2.96张,增加到2009年的3.02张;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由1980年的2899人增加到6513人,增长1.25倍,其中:医生由1980年的1794人增加到5170人,增长1.88倍;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由1980年的2.18人增加到3.86人。

  卫生机构不断增加,医疗床位持续增长,卫生人员规模扩大,我盟医疗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复建初期,兴安盟将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公共卫生体系使广大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无需支付高额费用,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复建30年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努力,兴安盟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大额医疗补助为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无到有,短短几年已经迅速发展到覆盖全盟所有旗、县(市),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9年全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19.49万人,有88.59万农牧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6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1.70亿元,受益人累计达30.04万人次

  3、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延伸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日益健全,兴安盟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延伸。截止2009年,全盟已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个,床位296张,卫生技术人员3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4人,注册护士121人。全盟868个行政村,859个设立村卫生室,占行政村数的98. 96%,在1203个村卫生室中村办的占14.30%,私人办的占75.73 %,乡卫生院设点和联合办的占9.64%,其他占0.33%。全盟有乡村医生1248人,卫生员249人。2009年诊疗人次达123.12万人次。

  4、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

  复建30年来,兴安盟县以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先后建立了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机构, 乡村两级基本建立了卫生防保组织,配备购置了相应的防保设备,疫情监测防治措施不断完善。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疫情,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应急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兴安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09年,兴安盟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6个。同时,我盟继续实施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和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 2009年,全盟儿童卡介苗、脊灰质炎、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100.00%、99.84%、99.80%、99.88%,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9.89%。

  5、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复建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全盟以农村为重点,开展了系统的保健服务,通过优化产科布局,规范妇幼门诊,加强网络建设、应用先进管理服务技术等措施,切实提高城乡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妇幼保健基本实现了全程规范化管理,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盟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2.48%逐年提高到2009年的99.22%。婴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36.14‰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12.7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0年的39.38‰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13.44‰;孕产妇死亡数由2000年的11(1/10万)人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3(1/10万)人。孕妇住院分娩率逐年提高, 由2000年41.43%, 提高到2009年99.31%。

  6、城乡卫生环境显著改善

  在"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及"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方针指引下,我盟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紧密围绕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持续不断地开展了以防病灭害, “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改厕、改畜圈、改灶、改造环境),健康教育,治理"脏、乱、差",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先进单位,农村改水、改厕等为中心的各项爱国卫生工作, 全盟城乡卫生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截止2009年,我盟农村改水受益率达9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2.11%,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6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8.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