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深圳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在提前完成“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四大任务后,今年我市医改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将“火力”集中对准医改的第五大任务公立医院改革上。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医改五项任务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深圳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模式和实施路径已逐步明晰。今年,我市将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等多项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上陆续展开“大动作”。
医药分开改革:
深圳率先“破题”市民得到实惠
7月1日起,深圳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提高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收费标准。深圳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制度的城市。
8月1日,这项改革“满月”的日子,市卫人委公布了一份成绩单:
7月份与改革前的6月份相比,67家公立医疗机构每门诊人次费用196.2元,下降4元,环比降幅2%;其中药费74.6元,下降10.8元,环比降幅12.7%。社康中心的费用下降幅度更大,569家政府办社康中心每门诊人次费用55.9元,下降3.5元,降幅6.0%;其中药费34.9元,下降6.3元,降幅15.2%。
对有深圳医保的就医人群来说,此次改革更为受惠,由于医保统筹基金承担有深圳医保的就医人群的诊疗费提高部分,实际上相当于在享受次均诊疗费降了4元的同时,个人账户平均支付费用又再减少了12元。
取消药品加成只是深圳“1+6”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迈出的第一步。随后,以“打包”收费为特点的付费制度改革、允许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凭处方外购药品的改革、药品采购制度改革等多项配套改革措施也开始同步推进。
管理体制改革:
组建市医管中心落实“两分开”
6月20日,《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经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这标志着深圳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在这一改革上,深圳又走在了全国前面。
深圳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就是“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在理事会架构下按法定机构模式组建市医管中心,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
改革后,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负责举办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之间将不再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而是对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为公立和民营、市级和区级创造公平的行业环境。
政府把办公立医院的事权交给公立医院管理理事会和医管中心。理事会由市有关部门代表、市医管中心主要负责人、专业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代表组成,负责审议公立医院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方案、改革发展计划、基本管理制度、年度预算计划、运营管理目标、绩效评估结果、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人选和领导班子成员任职资格等重大事项。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是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代表市政府统一履行公立医院举办者和出资人职责,监管公立医院人、财、物等运行。
这一改革模式打破了政府相关部门各自对公立医院实施分散管理的老体制,对公立医院实行统筹管理,提高政府对公立医院管理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同时通过加强对公立医院人财物运行的监管,加强对政府投入绩效的评估,促进医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年内,我市将成立公立医院管理中心,先将市属11家医院纳入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再将全市所有公立医院纳入管理范围。
多元化办医改革:
开放办医打破公立医院垄断格局
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形成多元化的办医竞争格局,增加医疗资源,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医改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数量上来说,深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靠前;但是从质量上来说,却缺乏上档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目前深圳的社会医疗机构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资本运作阶段,信誉不高,水平不高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市民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缺乏信任。这也导致了政府办医院排长队,民营医院却门可罗雀,医疗资源白白浪费的局面。
营利性非营利性分开,促进社会办医的健康发展,是我市今年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点。
据介绍,市政府正在制订《深圳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将着力解决民营医院土地使用、投资回报、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瓶颈问题;培育有良好社会信誉、有合理医保制度、有恰当技术支持的民营基层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医疗机构发展高端医疗服务。
据悉,下一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发展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将给予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比如说对执行政府指导价的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安排财政补贴;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承接公共卫生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给予补贴。此外,对营利性医院承担医保定点服务给予与公立医院同等医保政策待遇。
同时,政府在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管理的同时,还将提高民营医院的准入门槛。据市卫人委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市在沙井片区、石岩片区、华为科技城片区、平湖片区将规划一家综合医院,在龙华片区规划一家儿童专科医院,在南澳片区规划一家康复专科医院,这6家新规划的三级医院,都将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来举办。政府将举办投资推介会,向国内外投资集团和国家级医疗专家团队推介这些新增的三级医院项目,将其办成高端三级甲等民营医院。
对于现有的营利性的民营医院,政府支持其创建二级、三级甲等医院,提高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提高办院规模和档次。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争取到2015年,全市社会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量提高到全市总诊疗量的30%左右,住院量达到全市总量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