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我国民生领域的一大重点改革,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从2009年4月启动至今,医改已经走过了三年,并进入“十二五”规划实施新阶段。
三年医改,白银市改了什么?成效如何?从全省医改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我市医改工作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二,会宁县在全省86个县区中排名第一,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
三年来,白银市新农合覆盖面持续稳固扩大,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7%,门诊统筹覆盖率100%,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达80.82%,住院实际补偿比达60.51%,最高支付限额达到8万元。市内所有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现场垫付、即时结报,方便了参合农民,降低了医药费用。实行了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心病,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今年将病种增加到20种,扩大了农村重大疾病新农合保障范围,取消了农村重大疾病补偿起伏线。2012年全市推行新农合“一卡通”,截至目前,会宁县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其他县区均已完成了开卡任务并上报省上制卡。
三年来,白银市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以来,共安排资金1.9亿元,支持5所县级医院、15所中心乡镇卫生院、1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8所村卫生室建设。2008年以来,共招录分配安置965名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3年内通过转岗培训为基层培养185名全科医生,在岗培训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1550人次。
三年来,白银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09年起,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分别有92.3%的城镇居民和80.63%的农村居民拥有了健康档案。截至2011年底,共为12.53万15岁以下的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为11.7万35至49岁适龄妇女免费进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完成目标人群的97%;为12万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完成目标人群的85%以上;规范化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数12.3万人。今年将为50至59岁妇女进行免费妇女病普查,为7至13岁儿
免费“六龄齿”窝沟封闭。
“以药补医”历史结束
众所周知,改革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部分实行“以药补医”机制,机构、人员大部分收入都靠卖药获取,基层药品加成的情况更加严重。此轮医改取消了基本药物药品加成,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同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管理、人事、分配、补偿、药品供应等制度全面改革,切断药品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经济联系,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回归公益性。
截至2011年底,白银市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县两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统一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实行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20%左右。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全市全面落实二级以上医院“两个必须使用”,即三级医院必须配备优先使用,二级医院必须配备使用,实行零差率销售,使用比例不得低于50%。同时,积极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确保临床合理使用。百姓从中感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了公益性。
与此同时,白银市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增加了床位,床位补贴与2008年相比翻了一番,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拨付,实行绩效考核。优先发展县级医院,通过价格、新农合支付和报销政策等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做到“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将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委托省中医院全面托管,白银公司职工医院、银光公司职工医院移交市政府管理,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布局机构,形成了以三级医院为龙头的上下联动、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分工协作的医院梯队。全市各公立医院逐步建立起“以岗定人、以岗取酬、竞争上岗、岗变薪变”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护理人事代理制度”,520名合同制护士基本实现了同工同酬;狠抓“四个排队”“八个排队”等22项医院核心管理制度,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落实了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
走中医药特色之路
中医,没有大量的检查费用,药品也便宜,符合“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原则。医改三年,我市积极走中医药特色之路,用较低费用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补贴标准,每张床位补贴标准是同级综合医院的1.2倍。全市综合医院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平均达80%左右,新农合中医药诊疗服务费用实行100%全额报销。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共有85万人次免费享受了中医治未病服务。评选命名了7名“白银市名中医”和7名“白银市乡村名中医”,推荐命名了4名“甘肃省名中医”和13名“甘肃省乡村名中医”,开展了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建设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50所、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所。
今年,白银市将全力创建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市县,启动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3421”工程,即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科研体系,建设中医骨科康复中心、院内中药制剂中心、中医职业病防治中心、中医传染病防治中心,推进中医养生旅游产业、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