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作为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县之一,紧紧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牢牢把握新医改重点,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调整收入结构和改革支付方式为切入点,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运行管理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惠民利民效果初步显现。2011年,海盐县在嘉兴市年度考核中获得了医改工作一等奖和基层卫生工作一等奖的殊荣。
加强组织领导
确立公立医院改革重点
海盐县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县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海盐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人员赴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行试点县市(桐乡市、遂昌县)参观考察,在认真学习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县级公立医院调研,全面理清和掌握县级公立医院的现状,分析现有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和素质性的矛盾和问题,确立了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形成了《海盐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实行药品零差率
有效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海盐县根据省市公立医院改革进程安排和实施要求,积极开展以“一减一调一补”(即减少药品费用,调整医疗服务收费,适当增加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为主要内容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制定了《县级公立医院药品总控目录》,形成并实施“9+1”的海盐模式。2012年5月31日零时起全县县级公立医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按实际进价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有效破除了以药养医机制。
制定出台了《海盐县卫生局关于印发海盐县卫生系统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对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品种数和基本药物销售比例分别作了相应规定。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医药价格联动”和“提升能力、体现价值”的原则,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诊查费、床位费、治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了相应调整。目前,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运行平稳,群众普遍反映良好。
并驾齐驱推进
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充分发挥医疗保险政策调节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就医。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制度改革,按照“总量控制,提高效率,节约共享,超支分担”的原则,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结算办法,积极探索建立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和按人头付费等总额控费机制。扩大新农合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公立医院、县外医疗机构之间的就诊报销比例差距。探索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对于公立医院药品收入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差价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偿,确保公立医院稳步健康发展。推广医院精细化管理,组织全县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疗机构中层以上干部进行精细化和执行力培训。
上下整体联动
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海盐县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技术能力。总投资2400万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的海盐县120急救中心和采供血点建设项目,于2011年开工建设,有望2012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三级乙等标准建设的县人民医院基本科室设置齐全,做到人员、技术、管理三配套,使常见病、多发病和危急重症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海盐县切实加强公立医院内涵建设,开展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推行医院精细化管理,推进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实施“135卫生人才工程”和“青蓝工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态度和运行效率,积极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2011年以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保院成为了浙江省首批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复评;县中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县妇幼保健院晋升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
优化资源配置
发挥县级公立医院龙头作用
海盐县按照“做强龙头、筑牢网底、注重特色、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的发展战略要求,有序推进县域医疗资源整合。在2011年成功完成全县产科整合的基础上,按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求,根据不同定位、现有特点与优势,明确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县口腔医院及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
海盐县建立健全城乡对口帮扶机制。4家县级医院分别与省、市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帮扶的同时,也与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发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效率。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共识,海盐县人民医院还与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签约合作共建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海盐临床学院项目。
海盐县在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选择重点领域进行探索突破,实现了医疗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初步达到了“政府得民心、医院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三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