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陕县将卫生项目作为改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的重点,不断加强项目管理,促进项目工作健康实施。宁陕县设有131个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县医院、中医院、妇幼院、疾控中心各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5个、乡镇卫生院9个、村卫生室98个、个体诊所15个。各级医疗机构共设床位248张,在岗卫技人员268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在岗126人。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将医改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努力探索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解决公立医院改革经费保障问题:一是制定出台了《宁陕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综合补偿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医疗机构运转及人员收入保障机制,由政府全面负责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工资及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助。二是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及时调整财政支出,优先保证医改投入,统筹使用各类资金,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6813万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占财政总支出的7%。仅2010年就安排医改资金1503万元(人均200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50%。三是全额预算管理,确保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公务员持平。对县乡医疗机构在编在岗人员工资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并将集体身份医务人员转为财政供养;村医补助由每年6000元提高至10000元。四是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将县医院补助经费从200万元增加至600万元,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由190万元提高到385万元,县乡医疗机构摆脱了过去以药养医、保吃饭的状况,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主,凸显医院公益性质。财政投入到位,有力地保障了医改工作深入推进。
合理规划卫生资源,明确功能定位
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等公立医院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2010年以前,除县医院规模建制完整外,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均存在无房、无设备、缺人员的现状。为进一步强化卫生服务体系,健全行业监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2010年11月,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建立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宁陕特色的县级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我县结合卫生资源、群众服务需求实际和卫生工作发展要求,制定了《宁陕县区域卫生规划》,提出了巩固县医院、发展中医院、建设妇幼保健院的工作思路,明确了“中西并进、防治结合、建设专科”公立医院改革目标。加快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卫生服务可及性:一是用2到3年时间将县医院建成县域内二级甲等医院,通过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建成县域内承担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医学科研教学和预防保健等综合功能齐全的区域性诊疗中心,发挥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龙头作用。二是整合项目资源,建设县中医院。按照独立建制、优势互补原则,将县医院扩大内需项目与中医院建设项目捆绑使用,加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工程建设已正式启动实施,有望明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届时县中医院将建成县域内中医诊疗中心,具体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及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中医师资培训。三是加快妇幼保健院建设,目前我县妇幼保健院已独立建制,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其综合办公楼建设已处于收尾阶段,有望6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竣工后将进一步充实人员,增添医疗及办公设备,不断强化其孕产妇、儿童健康体检及保健服务功能,建成县内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发挥基层妇幼保健培训、业务指导和管理职能。
积极推进县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2010年11月我县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各项工作全面铺开:
(一)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由人大、政协、组织、人事、财政、计划、司法、卫生、药监等部门领导组成医院管理委员会,参与医院重大事项的管理。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县政府分管县长担任,下设办公室,与卫生行政部门合署办公,负责日常工作协调。通过医院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强化政府办医思路,逐步加强了对医院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监督,不断增强县医院公益性质。
(二)建立公立医院改革经费保障机制。县政府按照“核定收支,补足差额,突出重点,确保发展”的原则建立科学长效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主要用于解决县医院人员工资、基建、设备购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费用。自2011年起县政府每年新增400万元定额补助用于医院改革,县财政对县医院投入达600万元;由县财政补助,建立了150万元的公立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基金、50万元的人才培养奖励基金和债务偿还基金,医院的历史债务由县财政逐步清偿。通过财政保障机制的建立,改变了县医院入不敷出的状况,使医院能够轻装上阵,快步前行。
(三)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是科学核定编制。2010年11月,县政府为县医院核编166人,在原有编制的基础上增编46人,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人员的补充和更新,及时解决县医院人员不足现状;二是实行全员聘用。县医院按照功能定位,及时修订完善了《宁陕县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科室设置、岗位设置及人员资质要求,实行因事设岗、竞争上岗、全员聘任、以岗定酬,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形成人员按岗位聘用,工作按岗位职责考核,工资福利待遇按岗位兑现的管理机制。目前,已公布了中层竞聘流程,竞聘岗位,竞聘上岗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全院共计39人竞聘30个中层管理岗位;三是全面推行分配绩效工资制。将人员工资调整为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和效益工资三部分组成,以岗位绩效考核为核心,把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费用控制、合理用药、患者满意度作为分配依据,坚决取消开单提成、按医疗服务金额提成和下达经济任务指标等做法,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以专业技术能力和医德医风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考核结果兑付绩效工资,同时在绩效分配上,向技术骨干、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倾斜,向重点岗位和高风险岗位倾斜。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内部活力。
(四)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12月1日起,县医院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一是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自2010年12月1日对266种规格229个品种的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后,今年又对抗生素、心脑血管针剂和跌打损伤口服制剂共64种药品价格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部分价高药品用“三统一”药品进行了替换;二是进一步规范基本药物采购。2011年1月,县医院与陕西华远医药有限公司签订了配送合同,对基本药物实行集中采购;三是规范非基本药物采购和销售。在非基本药物的采购上坚持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和政府公开招标采购相结合的方式,销售价按照15%加成,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制定县级集中招标采购非基本药物实施方案,拟于7月初启动实施非基本药物县级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以便及时解决基本药物制度工作中县乡村三级存在的问题,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方便、价廉、有效。四是加强临床诊疗管理。推进基本药物处方管理工作,将非基本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以下,切实降低群众药品费用。截止4月16日,县医院共计采购基本药物237个品种,276个品规,累计销售基本药物43.6万元,让利6.5万元,基本药物配送率达90%,使用率达50%以上,群众药品费用不断降低。[page]
(五)优化医疗服务管理,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一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善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模板,将3个专业7个病种列为临床路径管理。截止目前,完成2例临床路径管理,平均住院日为12天,缩短住院日10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844.5元,下降8%;二是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建立健全护士岗位考核评价标准,确定2个护理试点病区,通过加强晨、晚间护理,制定实施健康教育计划,配备基础护理相关设备,提供人性化服务等方式,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提高护理质量;三是制定了《便民惠民服务措施24条》,及时宣传惠民服务政策,引导和方便群众合理就医;四是建立扶贫补助机制,设立了10张扶贫病床,对特困患者按10-15%减收住院费,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五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将CT等大型设备检查收费降低50%;六是及时发布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向患者提供一日清单,提高收费透明度;七是建立健全诊疗工作制度,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签订了急救转诊协议,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巡回医疗工作制度;八是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积极推行单病种限价等付费制度改革,通过逐步扩大单病种限价管理范围,缩短平均住院日等各种有效的措施,使医院医药总费用、次均费用稳步下降。截止目前,县医院执行单病种限价28种,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
(六)强化县级公立医院监管。一是强化内部管理。以责任制考核为中心,建立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评价、医院年度目标责任管理、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医院行业管理,促进医院改革及医疗业务发展;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在县医院内部积极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县医院聘请了行风监督员,设立医疗服务意见箱,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建立了人大、政协调研评价机制,每年对县医院运营情况和社会反响进行视察调研活动,不断建立健全外部监管机制,规范医院运行监管,去年以来,市县人大共计视察医改工作3次;三是加强运行监管。建立健全县医院财务审计和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由县财政局、县审计局组成清产核资小组,每年对县医院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量化考核。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工作1次,对县医院的运转、负债情况有了初步评估。
(七)推行县镇一体化管理。2010年11月我县制定出台了《宁陕县县、乡、村卫生服务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宁陕县县镇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宁陕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思路,确定筒车湾、江口中心卫生院为县镇一体化试点单位,实行“三统一”管理,推行双向转诊、技术指导、服务下沉,实现资源、信息、技术共享。目前,筒车湾卫生院已经完成了资产清理登记、制度建设、人员聘用等基础性工作,设备、人员已经到位,处于试运行阶段。江口中心卫生院试点工作正在准备阶段,待时机成熟,将全面铺开此项工作。
(八)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按照医改要求及县医院自身发展需求,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积极推进县医院信息化建设。2003年,县医院已安装了HIS系统,医院管理信息化管理运行良好,具备了挂号、划价、记账、药品管理等基础功能。2011年1月以电子病历和区域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制定了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加快了以电子病历和影像系统(PACS)为重点的临床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待全市统一招标实施,从而实现医院之间、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人口健康信息的全过程、全方位联系与共享。
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患者的就医费用正在逐步降低,广大患者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步回归。
今年1月至4月,县医院门诊平均诊次费用由183.39下降至131.77,降幅达28.1%,门诊平均诊次药品费用由109.69下降至83.71,降幅达23.6%,出院病人人均费用由3377.16下降至3092.75,降幅达8.4%,出院病人日均费用分别为238.53下降至200.74,降幅达15.8%,门诊22799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3%,住院1294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
重点卫生项目建设规范推进
近年来我县将卫生项目作为改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的重点,不断加强项目管理,促进项目工作健康实施。
一是成立了基础项目建设股。明确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日常工作,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程;二是强化项目管理。按照项目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和工程建设相关规定,积极做好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和公开招标等前期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积极落实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招投合同制管理,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县卫生局积极组织协调监察、质检、政府采购中心、审计等部门加强项目工程的督导检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三是项目工作进展顺利。2008年以来我县有扩大内需项目4个,其中,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3个,县医院建设项目1个。目前,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累计完成项目投资(含配套)为292万,建设总面积为1706、工程质量符合项目规划要求。县医院总投资2200万元(含配套),建筑面积8774平方米的住院综合楼项目详情购房指南业主社区图片看房楼盘地图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正在进行基础开挖工作,中央、地方配套资金已到位2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