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中,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关系到民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改革。众所周知,要改革几十年一贯制的“以药补医”的医疗卫生体制,必然要调整利益关系,打破既存的利益格局,医改的每一个政策、每一项措施都会影响医改相关者的认知判断,由此会影响改革动力的强弱消涨,进而影响改革进程的加快减慢。因此,在进行医改方案的顶层设计中,在坚持医改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地扩大医改受益面和受益方,以使尽可能多的人在改革中受惠,以此来凝聚全社会对改革的共识和支持力量,从而形成改革的强大动力,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回顾安徽基层医改的过程,科学设置方案,体现受益群体最大化原则,凝聚强大支持力量,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比如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到2011年7月,安徽省以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为标志,实现了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破除了基层医疗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机制。基本药物全省统一招标,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零差率销售,群众得到了实惠,形成了支持改革的强大社会基础。再如基层医疗机构从定位不明,基本无政府保障,到回归公益性,纳入财政保障,确立了在基层医疗网中的骨干地位,医务人员有了归位感;实行绩效工资,医务人员整体收入水平有了提升,又进一步保障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等基本支出,同时在增加的收入中允许切出一块用于福利奖励,使医务人员的收入有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提高了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又如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村医职责,改善了执业场所,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政策,健全培养培训制度,村医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收入有了保障,成为改革的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实行基本药物全省统一招标、招采合一、量价挂钩,虽然使药品企业的药品销售利益受到一定影响,但基本药物采购量占全省药品消费量的比重有限,同时规范了药品流通秩序,减少了药品流通的人力和资金成本支出,使药品企业对基层医改抱有较大期望,参与基层医改的热情比较高。推进医改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政治责任,在改革中通过调整支持结构,省财政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县级政府能够承担基层医改增加的财政支出,增强了推进医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省市县政府形成了推动医改的强大执行力。正因为如此,安徽基层医改率先实现了全覆盖,新机制在运行中不断巩固完善。

  今年安徽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改革步入深水区,在县级公立医院层面上开始触及“以药养医”的医药卫生体制,其难点问题将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将集中暴露,改革难度更大。县级医院是一个庞大的机构群体,对其改革会对整个公立医院改革乃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我们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设计和改革的推进中,应该在坚持“四个分开”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受益群体最大化原则,凝聚最大力量,推进改革。

  第一,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持续受惠。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放在首位。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人群,提高补助标准,提高报销水平,推广就医“一卡通”,实现医药费即时结算;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扩大覆盖人群,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的发生;加快培养全科医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着力缓解城乡、区域不平衡的矛盾;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合理降低药价,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总之,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看到和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希望,坚定不移地拥护和支持改革。

  第二,让医务人员在改革中提高收入。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维护医务人员的利益,就是保护和发挥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医务人员的利益问题,根本上是收入分配问题。赋予医疗机构更多的分配自主权,完善医务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加大奖励性工资比例,允许医院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增加的收入,一部分用于医务人员奖励,扩大可分配收入总量;在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收费价格,使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得到体现;制定科学绩效考核办法,实现考核工作的信息化,把医务人员的服务量化为考核分数,再量化为医务人员收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允许医务人员多点执业,调动医疗技术骨干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三,让医院在改革中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制定区域卫生发展规划,落实各级财政和医保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和补偿政策,不断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按照“管办分开”的要求,构建权责一致、统一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赋予医院管理自主权,解放医院的生产力,提高运行效率;加强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多渠道培养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加快建立城市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分级医疗、分工协作的模式,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格局的形成,提升县乡和社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第四,让药企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和药品注册审批,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规范药品采购供应,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大力规范和整顿生产流通秩序,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建立药品质量和配送监管机制,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药企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

  第五,让政府承担得起改革的财务成本。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筹资机制,承担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训等投入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所在;建立多渠道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及时补偿;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合理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体现技术劳务价格的医疗服务价格,并纳入医保支持政策范围,使医院通过提供服务获得补偿;加强医院内部运行管理,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支持医院在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消耗成本前提下,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增加更多收入,实现收支平衡,不足部分由政府提供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