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4日讯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现中医药服务“重心下移”

  以农村、社区为重点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10年底,全市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设立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2011年底,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形成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为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未来3~5年内完成6所远郊区县中医医院改扩建任务。去年已率先启动延庆和平谷二个远郊区县中医医院的改扩建,计划扩大建筑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左右,新增床位250~300张,逐步做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的骨干。

  去年,北京创新中医执业医师注册管理模式,率先实行允许公立医院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中医类别(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执业医师到社区、农村基层多点执业;同时继续组织实施城区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郊区中医医院的“携手网络”工程和大型中医医院专家到农村、社区服务的“中医专家社区巡诊制”,充分挖掘和释放优质服务资源潜力到农村、社区贴近百姓服务。力争让城乡居民不出社区(村)就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抢救性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为加快抢救性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步伐,北京市政府将对传授和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老中医药专家给予重奖,去年,已为每人颁发了6~10万元的奖励。创建了对学有所成、业绩突出的中医药人才的表彰激励机制, 2009年评选表彰了首批12名“首都国医名师”。在北京市政府出资支持下,建立首都国家级名老中医研究室、工作室和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首都名医研修院,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创新传承方式、提高传承速度、扩大继承队伍,抢救性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加快高水平临床人才队伍培养,培养和树立更多群众欢迎的中医“名医”。

  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

  为改革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机制,完善政府财政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补偿政策,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会同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北京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对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实施年度绩效考核,考核合格的中医医疗机构的人员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全额拨款,为中医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向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提供保障。

  为鼓励中医药特色服务,去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经将门诊煎药费、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报销,有效的引导和鼓励群众选择疗效好、价格低廉的中药。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出台文件,在中药制剂注册、申报、配制生产和调剂使用上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依法简化中药制剂申报程序、加快审批;支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进社区、进农村,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共同使用。通过扶持和保障中医药服务保持“简、便、验、廉”的特色,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医药负担。

  探索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工作中,北京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整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首都最强的医药研究和临床科研技术人才和科研资源,形成以老中医药专家领衔指导、中西医药科研机构及专家共同开展中医药科研攻关的新格局,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就研究出了世界上首个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中药“金花清感方”。不仅为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做出了中医药的贡献,而且为政府主导、资源整合,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首都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陈勇 张正尤)

  (本文来源:中国网 )

北京中医药改革创新举措切实减轻了患者医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