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成立山东省首个“胸痛门诊”

 

  多学科合作 优化流程 缩短诊治时间

  烟台山医院29日宣布成立“山东省首个胸痛门诊”,改造、优化急诊工作流程,多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争分夺秒,使胸痛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有效的规范诊疗,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从胸痛患者入院到心梗患者血管开通时间小于60分钟(国际标准是90分钟),医疗费用只有传统住院的20%和50%。

  急性胸痛,是百姓永远的痛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这些疾病发病快,变化也快,若不在短时间内给予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将面临猝死的危险。国内每12秒便有一例急性胸痛病例发生,根据烟台市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截止10月27日,今年我市心源性猝死病人已达584人,最小的才13岁。

  由于“急性胸痛”涉及多个器官系统,而国内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全急性胸痛的诊疗规范,在临床诊治上存在误诊率高、漏诊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三高”特点。 如何建立快速有效的急性胸痛诊治通道是国内外医学研究的新课题。

  “胸痛中心”作为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临床路径应运而生,通过包括急救医疗系统(120)、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可以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鉴别诊断、危险评估,采取恰当有效的分类治疗手段,提高救治效率、改善预后,节约医疗资源。全球第一家“胸痛中心”于1981年在美国巴尔地摩St.ANGLE医院建立。

  为了推动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以及胸痛救治流程的规范化,2010年10月14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第21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发布了《“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成为中国在急性胸痛治疗领域的第一部规范流程。

  烟台山医院始终把急诊急救作为医院重点发展的专业,今年又成立了“急危重症医学”大科室,实现院前急救、急诊、ICU、手术室、麻醉科等科室的一体化管理,制定下发了《烟台山医院急诊急救管理办法》。这些制度与办法的出台,都为急症病人的快速有效救治奠定了基础。

  因此,为了提高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成功率,烟台山医院紧跟国内外先进理念,在烟台市率先成立“胸痛门诊”,为广大胸痛患者提供及时、有效、规范的医疗服务。

  多学科合作 诊治快速高效

  为从运行机制上解决传统急诊就诊模式存在的缺陷,烟台山医院创新急诊抢救机制, 成立山东省首个“胸痛门诊”, “胸痛门诊”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将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呼吸内科、ICU等不同专业科室整合成一个综合诊治胸痛患者的工作平台。

  与传统住院相比,胸痛门诊通过多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能力,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避免心肌梗死发生,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提高救治效率,改善预后,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能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及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

  为提高技术水平,医院还购买了飞利浦最新的FD20炫平台血管造影系统(DSA),该系统具有旋转造影、步进造影、血管三维重建、三维路图等多种先进功能,能充分显示病变解剖结构,为血管、神经介入提供了安全保障。该系统还具有模拟CT的功能,可以同步进行类CT的扫描,获取患者的断层图像,优化了工作流程,为临床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依据。DSA系统的启用,提升了医院技术水平,扩大了服务能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只要您有胸痛症状,就可到烟台山医院急诊科中的胸痛门诊,患者会“自动”进入“烟台山医院胸痛门诊”诊治流程,不但不增加患者的任何手续和费用,而是提高诊疗质量、方便患者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