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的“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基地建设‘中风病’协作联盟”成立会议在天津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四川、浙江、山东、广东和陕西等全国各地的40余名中医药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临床基地建设为主线,围绕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思路及中风病专科建设为重点而开展的协作联盟会议。会议首先介绍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临床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中风病协作联盟负责人石学敏院士介绍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临床基地建设基本情况及成立中风病联盟的意义。国家中医院管理局医政司重点专科办公室主任崔咏梅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领导分别讲话。各参会单位交流了中风病临床工作基础并讨论了中风病联盟工作思路。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一个创新型项目,组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规划,最终由国家编制专项规划并给予大力支持,开创了中央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先例,是迄今为止中央投入最大的中医专项。

  该联盟将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中风病联盟中风病临床研究总体方案,在总体方案下明确病种研究切入点和牵头单位,实现联盟各基地业务建设目标。通过中风病联盟机制,促进合作,整体加强科研能力建设,针对中风病临床防治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提高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发挥中风病联盟基地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促进支撑条件及公共平台的共建和人员的优化组合。建立开放协作机制,根据需要吸纳其他中医中风病临床、科研及产业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基地临床研究,实现科技资源共用,研究成果共享。同时探索中医药中风病临床研究组织推广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院长马融在讲话中说,中医一附院针灸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风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医院于2008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针灸学科在石学敏院士的带领下,承担着中风病中医临床研究任务。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临床研究工作,加强科技资源组合、凝聚力量,提升基地临床研究协作水平,按照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石学敏院士倡导和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中风病联盟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中风病联盟中风病临床研究总体方案,明确病种研究切入点和牵头单位,实现联盟各基地业务建设目标。通过中风病联盟机制,促进合作,整体加强科研能力建设,针对中风病临床防治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提高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发挥中风病联盟基地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促进支撑条件及公共平台的共建和人员的优化组合。建立开放协作机制,根据需要吸纳其他中医中风病临床、科研及产业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基地临床研究,实现科技资源共用,研究成果共享。同时探索中医药中风病临床研究组织推广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马融在讲话中希望通过基地联盟,各协作单位群策群力,优势互补,开展共建、共享和共通等实质性合作,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的中风病研究合作的长效机制,致力于提高临床中风病研究水平,整合全国中风病研究的优势力量,组织开展高水平的协作研究,提高全国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

  据介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风病临床基地建设单位,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的带领下,积极开展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系列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成果推广项目,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及美国考试委员会针灸师考试教材。采用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和康复期形成一整套治疗体系,尤其近年来,他们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上游病种——高血压,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目前经针刺治疗高血压病例达到2万余人次,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开辟了针灸治疗中风病在国内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