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7月11日,南充市三甲医院——市中心医院的部分专家、教授,开始到南充市第三人民医院(顺庆区人民医院)“坐诊”看病。新上任的院长王浩宇感叹,“患者能够享受到中心医院的专家服务,得益于公立医院改革。”
同一天,来自营山县新店乡蓼叶村的村民龙在天,虽然对“医改”这个词很陌生,但也体会到了好处:到南充市中心医院看病,医生没再让去做B超、CT等检查,而是直接认可了他在营山县人民医院的检查结果。
作为全省唯一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南充肩负起为全省医改“探路”的重任: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成立医疗集团、整合医疗资源,全市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探入“深水区”。
□本报记者 王青山
大胆探索“管”“办”分离
5月28日,南充市顺庆区公立医院管理局挂牌,王定辉也从仪陇县卫生局局长任上,转身成为顺庆区公立医院管理局局长。“当了不到一个月的新局长,角色转换很困难,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公立医院管理局的成立,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了公立医院“管”和“办”的彻底分离、脱钩。
公立医院管理局代表区政府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主要负责辖区内4家公立医院的投融资决策、资产处置、组织实施院长选聘、医院绩效考核等;而公立医院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卫生局,主要职责是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
王定辉还打算推出一个新的举措,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由顺庆区司法局牵头,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原来的医疗事故责任鉴定,都是由卫生部门主导,难免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之嫌,患者、家属不信服。”王定辉说,“司法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等组成第三方调解结构,能够比较公平公正地调解、裁决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公立医院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不能照抄照搬。为此,南充市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大胆探索。阆中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按照“资产管理单列单管、行业管理保留强化”的思路,将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全部纳入该市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公共资产管理中心负责资产管理、财政投入规模及方向、大型基建投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等重大事项决策;同时,在卫生局设立公立医院管理办公室,负责公立医院的规划布局、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等。
院长是“职业”不是“官”
“过去的院长都是组织部门委派的,是个官,要对组织负责。”新任的南充市中医院院长弋才剑说,“现在的院长就是个职业,要端稳自己的饭碗,就要对医院、医生、患者负责。”
弋才剑是南充市公立医院改革后,第一位“民选”院长!
“医院离行政越远,发展得越好。”王定辉说,“公立医院推行法人治理结构,在保持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医院资产效益的最大化。”
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上,顺庆区是这样设计的:医院首先成立监事会、理事会,公布院长任职条件,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院长组阁,成立院务会,院务会设定岗位,以岗定薪,选聘中层干部,科室聘用职工并实行双向选择。
“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逐步过渡发展到院长职业化,就如同职业经理人一样,可以自由流动。”王定辉说。
上任刚几天的弋才剑,很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便利。医院有些科室急缺技术人才,于是马上启动招聘事宜。“以前人事上的事情,医院说了不算。”弋才剑说,“你想要的人来不了,组织上派的人不一定是你需要的。”
整合资源服务患者
6月23日,是南充医改历史上值得记录的日子。
这一天,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情。一是以三甲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为龙头,联合该市47家医疗机构,成立了南充市医疗集团。集团内实现相互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二是南充市中心医院与顺庆区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共管南充市第三人民医院。
“成立医疗集团,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发挥医疗资源的最大效益。”南充市中心医院院长李光明说,“集团内有社区医院、基层医院,还有三甲医院,可以真正实现病人的三级分流,不需小病小痛都到大医院拥挤,大医院的后期康复病人也可以直接转到社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降低了医疗费用。”
医疗集团成立伊始,即在内部实行差异化发展,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李光明举例说,几乎每家医院都建立有消毒供应中心,而一个标准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仅设备投入就需要500多万元。现在,中心医院一家消毒供应中心就可以满足多家医院的消毒需求。
南充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周晓晴深有感触。“出诊日,每天要接待100多位病人,一般每位病人只能看几分钟。”周晓晴说,“有些普通疾病根本没有必要到三甲医院。成立医疗集团后,病人分层寻医,可以把优质医疗资源分配给真正需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