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引发了关于民营医院定位、品牌、人才等几个热点问题的研讨。有些观点,甚至有意无意地放大了对于民营医院发展不利的一面,对民营医院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应当解决的矛盾又加以回避。这些都不利于民营医院的发展。
市场定位
煤渣跑道也能赛出好成绩
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说法是:民营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技中之所以“跑不过”公立医院,是因为输在了起跑线上——在同一块场地中,公立医院跑的是塑胶跑道,而民营医院跑的是煤渣跑道。
乍一看,这种说法的确不无道理。技术的进步与飞跃,煤渣跑道早就被塑胶跑道所取代,而这,正是一项又一项世界纪录被打破、被刷新、被改写的物质基础。然而,细细琢磨,这种说法存在很大的偏颇。竞技场上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比如运动员的素质、教练员的水平、公平竞争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赛氛围,乃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仅以国内状况而言,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能够占据的同样是煤渣跑道,但一样有民营企业跑出了世界级的水准——最具代表性的是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马化腾和他的腾讯、李彦宏和他的百度。
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市场定位,以及由市场定位决定的发展战略。现今的民营医院,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民营医院,规模上只不过是个体诊所的“扩大版”;发展思路上只不过是个体诊所在公立医院这条“大鳄”的牙缝里觅点剩食的想法的有限“放大”。很少有民营医院有与公立医院正面交锋、争夺医疗市场份额的气魄、雄心和胆略,更没有与之相关的战略构想、规划和企图。大多数的民营医院都是把医院当成企业在经营,把利益乃至于利润的最大化当成唯一的目标,让短期行为完全替代了长远规划,直接导致了民营医院把战术当成战略,只顾眼前利益不惜杀鸡取卵的现象屡见不鲜。
所以,民营医院要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市场定位和明晰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医疗旅游是民营医院应当着力耕耘的一块沃土。其一,医疗旅游对于除港澳和台湾以外的地区,即便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言,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其发展潜力之大是我们今天所无法预言的;其二,公立医院尚未大规模、成建制地进入医疗旅游市场,其先发优势、技术优势和垄断优势尚未形成,这就给民营医院的介入提供了“天赐良机”,民营医院选择进入正其时也;其三,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对医疗旅游的市场需求,新型的医疗旅游可以成为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一个极具投资价值的“潜力股”;其四,凭借成本优势和后发优势,我国民营医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完全有能力进军国际医疗旅游市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并不断占据新的市场份额。
品牌打造
走出依赖媒体广告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医疗费用“天价门”事件的不断曝光,以及医疗纠纷的不断升级,使公立医院数十年乃至百余年间积累起来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本来,这对民营医院来说是一个极具市场价值的机遇。然而,民营医院错误的战略思维和品牌营销,错过了把握这一难得市场机遇的大好时机。
由于资本投资者把对医院的投资,也作为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投资,所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最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使民营医院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市场经营的深刻烙印。劣质的、不负责任的、违法违纪的医疗宣传广告,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各种低端媒体,吸引着社会弱势群体的视线,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抢占了低端医疗市场,人为制造了低端医疗市场的虚假繁荣,从而吸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形成更为激烈的、来自民营医院内部的市场竞争。
民营医院普遍存在的“欺诈门”事件同样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负”产品——以免费诊疗之名行“搭车”收费之实、弄虚作假出具假化验单或假诊断报告诱使患者就医等等作为的不断曝光,直接抹黑了民营医院的品牌形象,严重伤害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大众对民营医院的观感和评价。
虽然,没有人强调民营医院的公益性,但民营医院自身应当有强烈的公益意识,并使之成为自己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为社会舆论和社会大众所熟知。不过,也一定不能把公益意识简单化和庸俗化,而应当把公益意识融入民营医院建设尤其是软实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擦亮民营医院的品牌形象,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拓展出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而这一战略目标的达成,最关键的就是要克服谋求短期利益的冲动,和短期利益派生出的短期行为,以战略眼光、战略思维谋求民营医院的长远发展,寻求民营医院发展的“百年老店”之路。
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更应关注自身的软实力建设,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真正把患者第一的理念贯彻到医院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
人才战略
次中选优重点培养重创新
人才劣势以及由人才劣势派生出的技术劣势,是民营医院可持续发展中带有战略性的瓶颈问题。其复杂性和艰巨性还在于,在目前的体制机制下,这一问题还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这恰恰是民营医院突破人才瓶颈的一个契机。在一门注重实践的医学科学领域,要真正成为一流的医学专家,关键还是医学实践经验的丰富与积淀。尤其是年轻的医学生,尽可能多的临床经验积累和磨砺,是最终成为医学专家的必由之路。在公立医院,人才处于饱和状态,能够获得临床实践的机会相对分散,这就相对拉长了人才成长的周期。比较起来,民营医院的成才环境优势明显,对人才的渴求和对人才尽快成长的需求,以及人才短缺的实际,使民营医院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客观环境——作为一块极具潜力的沃土,当所有的劳作和养分都投入到少量作物的时候,“独苗效应”也就应运而生:在获得了最充分的养分和最精心的耕作之后,少量作物会茁壮成长,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结出最饱满的果实。
作为实施次中选优人才战略有效的补充,民营医院还可以借鉴农村卫生人才培养中“定向招生”的成功经验,前移人才培养的关口,在大学阶段就介入人才的教育,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医学本科学业,使其成为有潜力的后备人才。这么做,既体现了民营医院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也为自身的发展预留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