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只能看看简单的感冒、发烧,开开阑尾等小手术,到现在可以看心衰、重症胰腺炎,开展直肠癌根治、胆囊切除、微创等20多项复杂手术。短短5年多时间,高新区人民医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镇卫生院,纵身一跃发展成为一家在苏州有重要影响力的区级医院。
其秘诀何在?高新区人民医院院长陈建荣说:“这是我们坚持‘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筑巢引凤结出的硕果。”5年来,该院医护力量5年增加了3倍,人才引领医院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外引”学科带头人
廖传胜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在广东顺德一家大型医院担任儿科主任,拥有22年的从医经验。今年3月,高新区人民医院将他引进。在他的带领下,1个月后儿科破茧成蝶,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科室。目前,儿科的日均门诊量翻了近一倍,达到60个次。
“以前儿科只能看3岁以上的‘大小孩’,现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甚至新生儿我们都能开展危重病急救等诊疗服务。”高新区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熊文说,通过人才引进,儿科实现了跨域式发展。“医院不但给我年薪制,还为了解决一系列后顾之忧:为我爱人在医院安排了工作,将我孩子安排到了新区一中就读,还在附近为我们家租了一套2室1厅的套房,免一年租金供我们过渡。”廖传胜表示,高新区人民医院开设的引才“绿色通道”,最终让他安心地选择了这里。“此外医院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二期开工后还将建立儿科中心,我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新区人民医院原名枫桥镇卫生院,始建于1952年, 2005年更名为枫桥人民医院。而此时,该院仅拥有大内科、大内科等不到10个科室,50张床位,医护人员仅90人,副高以上职称仅有1人,17名本科生,硕士以上学历人才为零,医疗技术落后。要实现医院医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引进尤为重要。
从2005年起,医院广纳四方英才,提供租房、子女就学等“绿色通道”服务。5年多来共引进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120名。有了人才的支撑,该院步入了快速发展期,从2005年时仅有近10个科室,发展到如今的22个临床科室和5个医技科室,各临床科室皆有学科带头人。
“内育”青年医护骨干
“缺乏领军人才的引领,一个团队难以快速成长壮大。同样,少了团队的支撑,一个科室的长久发展也难以为继。”高新区人民医院院长陈建荣这样阐述医院的“人才战略”。在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同时,高新区在“内育”青年医护骨干上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王玉方、俞晓峰都是枫桥人民医院土生土长的青年医生,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带教,在苏大附一、附二院的进修学习,目前两人都已成为医院骨科、普外科的骨干。5年多来,高新区人民医院千方百计为中青年医护人员创造“绿色的成长空间”,使得优秀的苗子能够脱颖而出。
医院定期组织医师“讲师团”为中青年医生授课;各科室每月组织4次业务学习,全院每季度开展1次中青年医师岗位技能与基本操作比赛;医院还与苏大附一院、南京市中医院等知名医院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聘请30多位专家来院坐诊、查房及手术,指导中青年医护人员;每年还派遣10多人次中青年医护人员到南京、上海、杭州等三级医院长期进修培训。
今年初,高新区人民医院又启动了“启明星计划”,计划通过3至5年的时间,再培养10至20名科室中青年骨干。选中的启明星苗子一般都在35岁以下,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医院优先进行培养,将其送到国外知名医院进修,聘请专家指导其临床和科研,促进其快速成长。
通过“内育”人才,医院有一大批中青年医护人员快速成长起来,10多人迅速成长为科室的骨干力量。近两年,该院新开了脑外科、微创外科、肾内科、儿科、肛肠科等7个科室,除了领军人才的带领外,中青年医护骨干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年再引300名医护人员
通过“外引”和“内育”,5年多来,高新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量”“质”齐升。医护人员由2005年时的90人,发展到目前的340人,5年增加了约3倍;本科以上人员由2005年时的17人,发展到目前的112人;副高以上医护人员由2005年时的1人,发展到目前的30人。
“人才战略”的实施,加之2006年医院搬迁至新大楼,医疗环境的改善和医疗设备的提升,高新区人民医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目前,该院实际开放病床已达250张,开设消化、心血管、神经、呼吸内科、普外、骨科、肛肠科等20多个临床科室和放射、超声等5个医技科室,年门诊量40余万人次,年出院病人7000余人次,年手术量1500余台。
2010年10月,枫桥人民医院正式更名为高新区人民医院,实现了从乡镇卫生院到区级医院的跨越,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陈建荣说,未来3年,医院将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床位数将达到近800张,“我们还将补充新鲜血液,计划3年内再引进300名医护人员,至少50名为高级技术人员,每个科室配备多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更好地为高新区百姓看病就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