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前,区级医院遍地开花,不说人满为患,每家医院都不缺病号。但现在,局势大转,目前区级医院的发展分成了四个方向:坚持专科道路的越走越好;稍有特色的改走特色路;普通的转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的区级医院仍在坚守最后阵地。四类不同的区级医院生存得怎么样?记者近日分别进行了探访。

  一场“生存战”打响

  这些年,大的综合医院改造升级,社区投入也越来越大,但夹在两者之间的区级医院要“哭”了“我们该怎么办?”于是,区级医院之间的一场“生存战”打响:有的改成了特色医院、特色不明显的就直接下沉到社区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这种变化,6月14日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将来区级医院的发展道路就是,有特色的扶持特色发展,不然就转为社区。”

  6月13日下午,家住武定路的市民孙爱美做完针灸从市南区人民医院走出来,“我以前经常来这个医院拿药,当时看病不来这,医院太小了,感觉也没什么人。没想到改样子后还挺好的,刚进去做针灸的人都排着队呢。”孙爱美对这次针灸效果感觉非常满意。

  市南区人民医院,一家综合性的二级区级医院,从2008年开始慢慢转型,今年3月份成功变身为特色中医医院后开门接诊。而它只是岛城众多转型区级医院中的一个,这些年转型的区级医院还有很多:李沧区第二医院、李沧区第五医院、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医院标准建设之后直接改为社区)等。

  据了解,目前多数区级医院多数为区差额拨款,政府投入少、门诊量不够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再加上大医院实力太强,发展更吃力。

  在政府支持下,大医院实力越来越强、基层社区也越来越细,区级医院的发展是怎样规划的?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坦言:“作为目前的现状,区级医院将来的发展方向就是 ,有特色的扶持特色医院发展,特色不是很明显的就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记者 宫岩 尚青龙

  探访区级医院四种生存之道

  改走特色路

  代表医院:市南区人民医院 转型时间:2011年3月正式使用

  做医疗康复的患者排队等床位

  政府投资五千万元,扩建升级,市南区人民医院转型成为“康复特色专科医院”。6月13日 ,记者来到升级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的市南区人民医院。虽然已到了下午,可医院门口进进出出的患者还有不少。宋培铎院长见证了医院跌宕发展的过程。

  红火5年后节节下滑

  宋院长说,市南区人民医院是1995年成立的,“最开始的时候,医院也红火过一段时间。当时政策比较稳定 ,而且多是公费医疗。”宋院长说,市南区人民医院起初有老年病和周围血管病两个特色专科,发展到1999~2000年,当时医院的知名度比较高,算是高峰期了。

  “可后来,随着医疗改革,公费医疗开始变成医疗保险,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宋院长说,从2000年到2007年,7年时间内医院的经营状况节节下滑,虽然也做过很多“补救”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全国各地考察寻突破

  宋院长说,医院当时的确遭遇了发展的尴尬,市南区主要领导在考察医院的时候,表示区级医院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担负着一个区域的医疗、急救等任务。虽然医院遭遇了发展的暂时困境,但医院本身有基础,而且有难得的人才储备,还处于海陆空交通集聚的桥头堡位置,所以发展只是欠缺一个求变的突破口。

  “从2007年开始,当时就到全国各地去考察,尤其是一些南方医院,他们的求变发展思路是比较活跃的。”宋院长说,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市场调查,他提出了一个思路,打造以康复为主的特色区级医院。

  改造后成果喜人

  对于打造康复专科医院的想法,市南区政府给与了大力支持,从2008年开始陆续投入5000万元,对医院进行升级改造,完善软硬件设施。医院目前治疗面积1000多平方米,床位80张。可承担起神经、儿童脑瘫、肢体残疾、癌痛、颈肩腰腿痛等多类疾病的康复治疗。宋院长说,医院的康复治疗师都是经过正规院校专业培训的,人才储备也在实现升级。

  转型以后,医院的运营情况如何呢?谈起目前医院的情况,宋院长说,可以这样说,从3月份开始,医院每个月的接诊患者都在破纪录,按照目前的情况,一年至少可以帮助千余名患者顺利康复。

  “以前想做康复都没有地方,去大医院还得提前预约 ,有时候光排队等就得一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医院转型后,非常受市民的欢迎 。”宋院长说。对于区级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宋院长说,区级医院应该根据各个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发展定位,形成各自的特色,从而形成整体上的医疗资源互补。随着交通的完善,老百姓将是最终的受益者。

  下沉为社区服务中心

  代表医院:李沧区第二医院 转型时间:2004年

  员工工资高了,接诊量增多

  6月14日上午,李沧区振华路永清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来来往往人员不断,有做检查的、也有拿药的。据了解,李沧区第二医院成立于1976年,是一家综合性区级医院,除了各个科室,还设置了80张床位,这个规模在当时看来其实不小。

  只是发展中还是遇到了瓶颈:“当时大医院越来越大,而我们每天做的都是社区性质的工作,进行健康保健、治疗小病等,因为设备水平都达不到,大手术也无法进行。”院长脱皎说。曾经,李沧区第二医院基本上属于自收自支(除了购买设备、部分老员工退休保障由政府扶持),全院共117人,当时工资水平并不高。在这种现实压迫下,医院主动提出要下沉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周边4万居民的社区保障工作。这个建议得到了李沧区政府的支持。

  就这样,李沧区第二医院有了最新的名字:永清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脱皎介绍说,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后,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比如实行零差率、建立健康档案、双向转诊等,这些都给社区增加了吸引力。“我们现在一年的接诊量6.5万人次,平均每天能接200多人,反而比之前更好了。”

  不仅如此,在员工工资方面也比之前有了提高:“我们现在是市、区两级拨款,员工工资平均在2000元左右,大家觉得很满意。而且就在去年,政府投入给我们安装了暖气,又新添了几项设备,比如生化、彩超、血液分析仪等,这些都增加了社区能力。”

  依然坚持做区级医院

  代表医院:四方区医院

  平稳中求变,寻找“差异化”

  采访中,市内四区只有四方区医院没有进行转型,依然在走传统路线。现在医院的运营情况如何呢?6月14日,记者联系到了于波院长,他对记者说,现在一年的门诊量是20多万,250张住院床位基本上都处于饱和的状态,使用率维持在95%以上。

  “因为每天要接诊的患者比较多,而区医院近几年虽然在规模上有发展,但由于一直是处于有"节制"扩张的状态中,所以在人才的招聘等方面显得有些落后。”于院长说,现在医护人员的人手有些不足。

  市内四区其他三个区市的区级医院因为运行情况不是很理想,大多已经转型或者正在谋求转型,为什么四方区医院却能保持良好运行呢?于院长说,这是由于四方区的特殊环境决定的,医院是四方区内唯一的一家二级甲等医院,而且四方区是全市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城区,而医院本身除了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外,在老年病检查、治疗方面做得也是比较好的。

  于院长说,根据实际情况,医院还会着重培育一些特色科室,像眼科 、心内科、老年病科等都是医院比较有特色的,在差异中寻求新定位。

  坚持做专科

  代表医院:市骨伤医院

  打出品牌升级为三级专科医院

  提到区级医院,提到特色医院,就不能不提到位于台东商圈的市骨伤医院。从1959年建院到现在,它坚持走骨伤专科道路,而且越走越好,在今年经过审核升级为三级专科医院。提到他们的发展秘诀,院长张增方总结为:“坚持走专科特色之路,而且还要做高、做精 、做尖。”

  打特色牌,同时自我升级

  骨折了去哪看?得了颈椎病去哪看?遇到这些问题,骨伤医院肯定在备选之内,这就是该医院这些年打出来的名气。在医院门口的简介上这样写着:骨伤医院是一所以骨科专业为重点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达8000多万元,有床位500张,年门诊量达40余万人次,年手术量 4000余次……

  张增方介绍:“作为区级医院,我们是区级财政拨款,财政支持有限、自我发展能力也有限,就得突出特色,而且重点发展。”寻找特色发展,别的医院也尝试过,但骨伤医院是其中运行最好的,对于自己的发展秘诀,除了坚持走特色外,张增方重点提到三个字“高、精、尖”。“骨科是一个大专科,疾病种类也很多,我们按照疾病分成了很多个科室,有脊柱外科、关节科、创伤外科、手足外科和中医骨伤科等。而在这些大专业中又分成了几个专科,比如脊柱外科又细分为两个专科,侧重腰椎和颈椎。这样一来,就将骨科疾病完全做透了。”

  坚持专科特色,寻求机遇谋发展

  病房满满、每天病号不断,市骨伤医院被大家称为全市发展最好的专科医院,但事实上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用院长张增方的话形容:“我们曾经踩在生死线上。”发展中的压力主要有:设施陈旧,环境有限,还有个因素让负责人难以启齿:“全院720多位职工,工资水平太低,只能维持收支平衡。”在这些困难压迫下,想依靠自己加大发展,简直是难上加难。

  就在2009年,市北区政府看到几所医院的特色发展,出资5亿元打造专科诊疗中心,将骨伤医院、肛肠医院和市北区中医院集合在一起。这时,骨伤医院看到了发展前景:“舞台已经为我们搭好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学科建设。有了硬件设施又有骨伤的名气,骨伤医院将来的发展肯定能上个新台阶。”张增方最后表示。文/图 记者 宫岩 尚青龙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