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消息 6月12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2011第七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在论坛上指出,从财政支出来看,在医疗保障方面已从3%上升到6%,卫生总值也有大幅增长,但老百姓的满意度依旧不高,体制和机制是医改的关键问题所在。
王东进表示,从就医的情况来看,中国目前实现了制度全覆盖,每年新增门诊达1亿人次以上,住院新增1千万以上;从财政支出来看,在医疗保障方面由3%上升到6%,卫生总值达到6600亿,出现大幅增长,各级政府的投入都在两位数以上。不过,他也指出,老百姓的满意度仍旧不高。
王东进认为,医改问题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上,首先是医院管理体制,其最核心为管办分开,本质就是政府要跟医院分开,政府不能既办医院又管医院。第二是对医生的管理体制,他认为,现在医生完全是按照行政化、官本位,这个体制不改,医生的潜能就发挥不出来。第三是城乡不统筹体制,信息不对称,管理效率低成本高。因此,他认为,医改的出路在体制改革,希望在机制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策智库总裁余晖在接受和讯网访问时表示,就目前来看,医改的五项重点工作进度和成效不一。他认为,在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的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上,基本已经达到90%以上的目标,同时,在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和标准方面也取得不错的进展。
而在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上,他认为,其推进力度不足。2009年以来基本药物制度经历两次重大调整,余晖透露,截至目前仍有一半的省没有推行,而在推行的地区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包括基本药物招标之后价格没有出现实质下降,基层用药品种减少,低价招标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质量堪忧,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
余晖还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中最重要的改革和最关键环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构建公立医院与政府的新关系,以实现监管秩序公平有效;同时在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和健全付费机制方面起到作用;而医务人员人事制度的改革将改变其身份并实现流动,体现其市场价格;而在资源整合方面,也有利于医疗机构横向集团化整合,以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结构需求。
余晖坦言,至今仍有部分试点城市未提交公立医院改革方案,这主要由于监管机构政策主张存在矛盾,特别是管办分开的政策制定上有所分歧,地方政府在制度选择方面左右摇摆,而在医院治理结构、医务人员人事制度改革和政府投入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少年轻人对未来的医疗保障有所担忧,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俞卫在回答和讯网提问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医疗保险费用依旧是依靠政府财政支出,而对于未来的医疗保险费用尚缺乏预测估算体系,因此,他判断,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未来医疗保险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还将提高。
同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就曾表示上海将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俞卫认为,在老年护理方面,除了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以外,还要改变相关政策和完善社区服务护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