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第六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曹荣桂在论坛上强调指出,公立医院改革是整个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则强调,医疗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三医配套联动”(医保、医疗、医药),缺一不可。除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体制创新和能力提升。王东进还提醒说,“医疗保障的报销必须根据现实支付能力科学计算”。现在的现象是医疗保障的报销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比率不断提高。医疗报销不能做“顺水人情”,因为长此以往,很有可能超越实际支付能力,赔付不起。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PaulD.Cleary表示,从美国的经验看,传统的医疗改革更多地聚焦于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医疗技术、特定流程及服务,但是这样的改革大多以失败告终。因此我们必须把医院当成类似企业的组织,从“组织、员工满意度和公司文化”等方面对医疗服务和医疗机构进行彻底的改革。这反过来就要求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进行系统的管理方面的培训。

  北京大学副校长、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则从经济学家的视角解读了中国“医改”。主流观点把“看病难、看病贵”归咎于前一时间市场化的结果,海闻教授则认为,问题不是市场化,而是垄断。“一是市场没有得到真正发展,二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以看病难为例,从常理上来说,经济越发达,老百姓越愿意将更高比例的收入用于医疗保健。但是中国则相反,中国GDP平均每年的增长在10%左右,而医疗硬件,包括床位和医生人数,平均每年的增长不到3%。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又限制私人资本投资建设医院,因此出现看病难、看病贵是必然的。

  海闻教授还指出,医疗体制改革不能仅仅着眼于降低医疗服务、药品的价格,更为严峻的是目前越来越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学医的现象,长此以往,好医生的供给将更加短缺。

  著名制药企业礼来中国副总裁邢军博士总结全球制药业的机遇和挑战后,认为中国的制药业可以通过“创新”在全球赢得一席之地。但是他认为,中国必须在保护创新、改善审批程序以及吸引和奖励创新方面做出诸多改变,才能确立上述优势。他同时还指出,中国应当放松对药品产品和准入的控制,以免重蹈欧洲和日本的覆辙。

  英国国家卫生医疗质量标准署(NICE)署长AndrewDillon先生强调,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医疗保障领域的投入,但是公共资金投入越多,越需要经济评估和问责,才能“确保有限的公共资源有效投入到药品、设备和诊断等服务和技术当中,确保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