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青少年近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世卫组织数据表明,中国是全球近视患病率最高的区域,小学生近视率超25%,初中生近70%,高中生达85%,近视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居世界第一位。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面对如此庞大的青少年近视不良数据,青少年近视问题越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防控青少年近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指导意见》指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3~6岁儿童视力检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探索建立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早期筛查出屈光不正等异常或可疑眼病,制定跟踪干预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发生。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近视防控指南,及时发布权威近视防控知识,鼓励广大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
◆◆全方位、立体化预防青少年近视
各地教育部门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落实每学期至少1次视力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广播、宣传栏、家长会、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用眼健康知识教育,争取家长对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的支持和配合。鼓励和倡导学生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乒乓球、羽毛球等有益于眼肌锻炼的体育活动,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减少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减少使用电子视频产品,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
托幼机构要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要求,定期为幼儿检查视力,发现视力异常的幼儿,及时告知家长到医疗机构做进一步诊治。各中小学校要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定期检查视力。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的学生进行分档管理,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措施。
托幼机构要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科学安排一日生活,均衡营养膳食,保证户外活动,注重用眼卫生,保护学龄前儿童视力。各中小学校要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要求,保障各项教学设施和条件(教室、寝室的采光与照明、课桌椅配备、黑板等)符合国家相关文件和标准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用眼卫生要求的学习环境。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小于1小时,督促学生课间时间参加户外活动。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随意增加教学学时,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上课,统筹安排好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
◆◆构建眼保健一体化服务模式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眼保健服务纳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发展中。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的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做好儿童青少年眼保健工作。加强基层眼科医师、眼保健医生、儿童保健医生培训,提高视力筛查、常见眼病诊治和急诊处置能力。注重视光师培养,确保每个县(市、区)均有合格的视光专业人员提供规范的服务,并根据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矫正方法。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组建省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专家队伍。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融合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跟踪管理等内容的长效防控机制。同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考核指标。
(原标题:国家卫计委等三部门联合发文预防“小眼镜”)
本文来源:舜网-人口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