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有执考,护士有护考,现在,院长也要考试了。上岗前还得先“领证”。

一直以来,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涉及院长职业化能力建设的问题备受瞩目,在近日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规定,要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11月2日,据国家卫计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透露,卫计委将在今后全国将逐步建立政府层面、统一的院长职业化培训标准,形成院长职业化培训领域的行业规范,并于11月1日正式设立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目前,专委会下设13个分委会,分别代表医疗保险、法律、经济、财务、发展战略等13个涉及医院管理的不同领域。

未来,中国或将设定公立医院院长职业认证体系,医院院长开始职业化。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公立医院院长在任职前,必须通过职业资质认证,先“领证”再上岗。消息传来,不少医务人员惊呼:“难不成院长也跟我们一样,要规培了吗?”

院长为什么要职业化?

实际上,院长职业化培训跟医生规培是两码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立医院院长是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都是“学科带头人”。但是,医院管理本身是门非常专业的学科,部分院长并未接受过完整的医院管理培训。而公立医院院长的职业化,则意味着院长任职前必须通过职业资质认证。

分析人士认为,护士和医生是院长身边最标准的职业范本。如果想让院长职业化,就应该在任职前通过职业认证。所谓的职业化,也就是岗前培训。职业认证就要有标准,要通过职业认证,就需要按照标准进行培训。

过去院长们并没有真正的职业,现在又要给别人职业化的培训,在操作上就只能按照上一批院长走过的路设计内容,好让后继者新任院长时还能有所选择。

半数院长没有岗前培训

我国目前缺乏对院长职能的统一标准,更没有统一的培训及认证系统。中国医院协会此前公布的“中国医院院长职业培训情况调研”结果显示,50%以上院长的管理知识来源于平时的工作经验积累,只有不足一半的医院院长接受过短期专业岗位培训。由此可见,院长职业化培训亟待开展。

也有人认为,现在院长的岗前培训不是早就有了吗,为什么重提职业化培训,有啥区别呢?

据《医学界》观察,在目前的各类院长岗前培训中,很多培训内容并不能满足院长作为医院“当家人”的需要,而且很多培训大多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另一方面,讲师大多为管理学专家,但对医院运营情况并不熟悉,这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做法,显然收效甚微。

一位公立医院的院长表示,当年自己从科主任被任命为副院长时毫无思想准备,也没有受过一天的管理学培训。“我们这一代院长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院长难当,“新医改”背景下的中国公立医院院长尤其难当。院长作为医院的管理者,需要兼具多方面的能力。据悉,《公立医院领导管理办法》近期即将出台,届时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医而优则仕”的局面,将要迎来终结。

来源: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