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七医院院长刘勇告诉记者,在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多他们更需要的服务,如何解决他们在看病过程中遭遇的最实际问题,是医院思考最多的。经过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与调查,该院发现,很多患者、特别是学生和上班族,他们非常希望在不耽误课程和工作的情况下得到医疗专家的帮助,解决自己的疾病问题,另外,有很大一部分上午不能走完就诊程序的患者,也需要“一气呵成”,而不是在医院苦苦煎熬两个小时等待医生下午上班。在这种情况下,市七医院决定推出“午间门诊”,安排专家在门诊坐诊,在这段就诊“空档时间”满足患者的看病需求,为他们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从“五一”小长假后,该院开始对午间门诊进行试运行,并从昨天开始正式运行。

  市七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牛维益告诉记者,按照医疗机构的传统作息模式,医院中午通常不会有专家坐诊,患者看病只能到急诊科,但相应的检查比如B超、CT、核磁共振等等也只在上班时间能做。午间门诊的启用改变了这一传统。据悉,该院在中午安排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专科的专家门诊,与看病相关的检查科室也同时开启,包括放射科、B超、CT、核磁共振、检验、药剂等相关科室。众多科室在午间的启用,使得2个小时休息时间变成了正常上班时间。医生放弃休息时间持续提供服务的方式,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同,昨天中午,来自致民路一家公司的患者说:“医院里的专家上班的时候我们在上班,我们下班的时候专家下班了,中午要找个专家看病真难。但现在方便多了,我不会因为看病去向老板请假。”他告诉记者,作为患者,他很关注成都的公立医院改革,“我希望类似于这样的改变更多些,七医院真正将方便患者落到了实处。”

  消息

  在经过半个月的试运行后,昨天,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市肿瘤医院)正式推行“午间门诊”,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这段传统的午休时间,该院门诊各专科仍然安排专家坐诊接待患者,“增时服务”的推出,使诸如学生、上班族之类的病患群体再也不会因看病而误课或误工。据悉,在午间休息时间安排专家坐诊,这种“午间门诊”开创了全省先河。

  对话

  “午间门诊”这项新的服务措施是市七医院院长刘勇想出来的,对医院来说,这项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昨天下午,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让病人得到最快最优质的服务是医院的职责

  院长刘勇

  让病人得到最快最优质的服务是医院的职责

  记者:我观察了一下,其实中午来看病的患者其实并不是很多,你认为“午间门诊”的必要性究竟有多大?

  刘勇:现在中午来看病的患者确实不是很多,那是因为午间门诊刚刚开始,就像我市市管公立医院在启动“无假日门诊”初期一样,病人也不多,后来就多了。你要说必要性,我认为很大,作为医院、作为医生,让病人得到最快最优质的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哪怕只有一个病人,医生也应该去主动服务,而不是让他忍受着痛苦在那里望眼欲穿地等待。

  记者:这个新的措施对医院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勇:意味着服务水平的提升。医改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政策的落实者,我们必须拿出诚意来进行相应改革。病人中午有就诊需求,有找专家看病的权利,他们之前在中午看不到专家门诊,或者看病极其不方便,这就是“看病难”的一种表现,我们通过“午间门诊”来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医院来说,服务水平提高了,患者满意了,医院由此门诊量增大了,医院也发展了,这都是好事情。

  记者:据我了解,“午间门诊”是受到了患者的欢迎,但就医院来说,一项新措施并不能说明患者对整个服务都满意。

  刘勇:“午间门诊”仅仅是我们采取的措施之一,自从公立医院改革启动以来,我们不停地在通过种种措施提升医院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强调医德医风建设,目的是让群众满意。为了改善服务,我们明令禁止医务人员在服务中有“生、冷、硬、顶、推”现象,一经查实,除了严惩,还将记入本人当年医德医风档案;我们正在建立肿瘤病人QQ群,以后可以通过网路和病人随时实现交流;我们独创了出院患者科室电话随访和党办电话回访这“两必访”制度,另外还在成都首推了“病人投诉零容忍”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有效提升了服务水平,让患者对我们的服务非常满意。对一个医院来说,让病人满意涉及到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和医风医德等方方面面,我们从每个方面都力求最好。从目前来看,效果非常明显,我们为患者付出了,跟他们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医院的发展由此得到快速推进。

  调查

  一项新措施的出台,必然有它的合理性,更何况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措施。市七医院为方便患者而推出的“午间门诊”尽管时间短,但仍受到了患者的认可与推崇。那么在这一措施启动之前,患者究竟遭遇了些什么呢?作息时间的重新分配,又会给医务人员带来什么呢?在市七医院“午间门诊”试运行期间,本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午间门诊的背后故事

  一个患者的“午间隐痛”

  5月13日中午1点,市七医院口腔科。34岁的小伙子周彭躺在牙科椅上接受医生的治疗,他患的是牙髓炎,已经有一个多月时间,之前在另外一家医院治疗,久治不愈,“不怪那家医院医生技术差,只怪我没遵医嘱。”他对记者说,在接受第一次治疗后,医生告诉他,他患的是龋齿(深龋),必须要定时接受治疗,否则情况会加重,发展成为牙髓炎。但从事文案工作的他因工作很忙,总是抽不出时间去看病,“我中午去过医院,但医生下班了,我只好回去。”经这么一拖,他的病情果然发展成了牙髓炎,“特别是晚上,疼起来简直要命。”

  周彭所在的公司位于磨子桥,他从朋友处得知市七医院推出“午间门诊”,于是利用中午下班时间赶到医院看病,“中午看病的人少,不打挤,一来就可以看。”他对记者说,午间门诊给他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再也不用担心病情加重了。”

  口腔科主任黄雪花告诉记者,像周彭这种需要利用午间来看病的患者有很多,“绝大部分是上班族和学生,至少占门诊量的10—20%。”她说,口腔科的患者处理起来时间较长,因而和其他科的患者在就诊模式上有所区别,通常情况下需要预约,否则很难保证治疗时间。“但是,上班忙的人,你预约他,他有可能来不了,一拖,病情就加重。”作为医生,黄雪花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患者发生这样的情况,“就像自己辛苦创作的作品被毁掉一样。”她说,现在医院推出的“午间门诊”在为患者提供看病方便的同时,“也帮助医生保护了自己的作品。”

  饱受煎熬的午间病人

  类似于周彭这样的患者在其他科同样存在。昨天上午,市七医院门诊部主任牛维益将记者带到B超室,此时正是就诊高峰,走廊上坐满了等待接受B超检查的患者,有刚到的患者拿出手机看时间,脸上露出焦虑的神色,他们不知道中午前能否轮到自己。“不用着急,我们现在有‘午间门诊’,中午一样可以做,不会让你们苦等。”医生微笑着安慰患者。

  但在“午间门诊”推出前,情况就不太一样了。超声科主任郭蓉告诉记者,该科有3台彩超和3台黑白B超,6个医生同时上阵,“即便如此,一个上午下来仍然做不完。”她说,按照以前的作息时间,医生中午12点要下班,病人排队排到下班时间就苦了,“有些B超检查是需要病人空腹的,到了中午医生下班了,他们就得下午来,让病人饿着肚子等,确实有点于心不忍。但我们一个医生上午要为120人左右的患者做检查,累得不行,也需要休息充电。”

  口腔科主任黄雪花说,上午病人多,到中午是很难治疗完的,如果医生接着做治疗,“有可能到下午上班时间都做不完,这对医生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下午还要接着上班。”

  牛维益看到过很多这样的病人:他们在门诊看了病后,拿着医生开着的化验单去做检验,当拿着结果回来时,已经中午了,医生下班了,“看病总不能半途而废啊,他们就坐在走廊上等医生下午上班,忍受着病痛等待,是一种煎熬。”

  该院党委书记彭晓虹对记者说,其实中午的病人并不是非常多,“但他们是病人,医院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的治疗。”她说,4月底,在经过医院班子商量后,决定推出“午间门诊”,让上午和下午的就诊时间实现无缝对接,而且让患者同样可以看到专家门诊。

  医生从纠结到理解

  市七医院推出“午间门诊”,从表面上看起来仿佛是件简单的事情,也许有人会说:“无非就是在中午安排医生上班。”但实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该院党委书记彭晓虹告诉记者,为了落实这一全新的措施,医院将医疗资源进行了重新编排,由于牵涉的科室多,医生的整个轮转也随之发生变化,“医生的休息时间基本上是奉献给患者了,即便是休息,没有一个医生能完整地休到一整天,都是半天半天地休,有很多连半天都休不到。”

  黄雪花对记者说,口腔科一共有6个医生,每个医生值一个“午间门诊”,“按照原来的轮转,每个医生还可以休到一个整天,现在只有半天。值午间班的医生12点准时接班,上到下午3点半,如果遇到下午病人多,仍不能走,就连剩下的小半天也休息不成了。”与口腔科相比,门诊内科更为具体,该科副主任医师蔡敏对记者说,他们只有3个医生,病人多、人手紧张,“头天上了夜班的医生到了早上交班都走不了,处理病人到中午,连贯的上班时间就变成了28小时。”

  黄雪花和蔡敏都告诉记者,在医院决定推出“午间门诊”的时候,少数医生都很纠结,但很快就理解了,“我们是医生,我们提供的是特殊服务,不能因为自己的休息而让患者忍受病痛。”她给记者讲了一次她带家属去另外一个大医院看病的经历,“我们上午去得晚,当拿着检查结果去找医生的时候,医生下班了,因为那个医生更熟悉病情,所以只好等他下午上班,确实等得很苦。”她说,如果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们就没有什么可纠结的了,相反,如果我们为更多患者解除了痛苦,那种成就感是让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