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医院负债经营,何来公益性可言。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在5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医院院长论坛上说,据调查,服务九亿居民的县级医院九成负债经营。(5月15日 新华网)

  据介绍,县级医院在中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现有县级医院9621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6%。中国县域居民超过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财政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县级医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于九成以上的县级医院负债经营,不可谓不怵目惊心。政府层面或者医院层面,大都以“财政投入不足”而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从政府层面看,实际上存在着对县级医院定位不准、监管不力的问题。口头上叫着应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实际上对其公益性未作出实质界定和强序推动。在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医院的“趋利经营”也只能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从医院层面看,则因财政投入不足、资金短缺而绞尽脑汁,由于改革不配套再加上县级医院“准事业单位”孤军深入等雪上加霜因素,无益于加快了县级医院“趋利经营”速度及“趋利经营”力度。

  加之近年来左右摇摆不定的“医疗改革”,不仅造成了管理层和医护人员的思想模糊和思想混乱,进而也削弱了改革的权威性和管理的权威性。在“趋利经营”以及利益至上的原则下,医院管理日渐式微。由此也加速了医院负债经营进程和加重了负债经营程度。曹荣桂同时指出:“这些负债大部分要通过收取患者的医疗费用来偿还,从而直接推动了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

  实际上,为医疗公益性质埋单的不是县级医院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职工公费医疗。医院也仅仅是实施公益医疗的一个中间环节。如果没有这两大支柱作支撑,县级医院的医疗也就无任何公益性可言。倘若无利可图,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谁还会竞相争抢新农合和公费医疗,以分得一杯美羹。

  “趋利经营”及其负债经营,除了损毁县级医院的公益性质、觊觎患者的经济权益外,恐怕再无其他冠冕堂皇的解释。因此,县级医院负债经营不仅无任何公益性可言,而且已经挑战到了医疗的公益底线。

  解决之道就在于,果断将各级公立医院列入“准事业单位”,分别规定营利上下限及其职责范围,在此前提下对其进行严厉规范和管理。否则,迟迟未现的“顶层设计”将最终让县级医院借失改革良机,进而资不低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