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闫 龑5月11日从卫生部规划财务司了解到,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卫生系统灾后重建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3年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截至2011年4月底,灾后恢复重建已投入资金118亿元,除受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影响的个别项目未开工外,其他建设项目均已开工,91%的项目已竣工。
据介绍,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帮助下,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千人口床位数等主要医疗资源指标已远超灾前水平。对口支援省(市)医疗队帮助灾区县级医院开展了纤支镜应用技术、高难度骨科手术等40余项新诊疗技术,大部分急危重、疑难病例可以就地得到救治。
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餐饮单位、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97%以上。地震灾区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稳中有降,与3年前相比,报告病例数下降30%。目前,灾区3省51个重灾县(市、区)均建立了灾后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开展高危人群心理干预10多万人次,治疗患者千余人,培训人员1万多人次。所有灾区县(市、区)均开通了灾后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展顺利。中央安排专项资金为灾区培训农村卫生、妇幼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康复医学等方面人才。对口支援省(市)也通过多种途径培训灾区医疗卫生人员10余万人次,帮助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灾后重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