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市三医院2号楼9楼会议室,“成都市神经疾病研究所”成立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当市三医院院长赵聪和神经外科主任苑玉清博士从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筱柳,四川省卫生厅科教处处长苏林手里接过“成都市神经疾病研究所”的牌子时,一艘医学专科的“航母”便宣布正式起航,也意味着神经类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由传统单一模式向现代系统化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正式开始。
如果家里有患癫痫、帕金森氏综合症、面肌痉挛、神经性疼痛患者,颅内肿瘤患者或者有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硬化甚至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等诸多神经疾病的,就不能不关注这个神经疾病研究所的成立。它的成立,将为众多患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市三医院的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在成都甚至全省,其学科优势让人无法忽视,然而在2011年,这个成都市公立医院改革的“特色发展年”中,两个优势学科和介入放射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神经科学实验室、神经电生理室、神经康复科、神经心理检测室、心理咨询室等相关科室联合起来,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品牌的嫁接,为患者打造一个综合诊治的归属地。
距离研究所的成立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时间,神经疾病的“航母”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作为患者或者潜在的患者,我们关注的是,这个“神经疾病研究所”究竟能给患者带来什么?它又将如何在传统神经疾病治疗上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神经疾病患者增多
解决看病迫在眉睫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59岁的吴女士在6年前便患了面肌痉挛,她左侧面部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抽得连眼睛都不能睁开。严重的抽搐不仅让她生理上无比痛苦,而且心理上也无法忍受,“别人总认为我很恐怖,不敢看我,躲着我,我好像成了怪物。”吴女士说,为了治病,她走了很多地方,包括省外的大医院,最后一家医院为她注射肉毒素来缓解症状。但由于长期注射肉毒素,她的面部神经遭到破坏,导致嘴巴彻底歪了。前不久,吴女士找到市三医院求治。
神经外科主任苑玉清博士说,这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疾病,由于神经与血管太近,血脉在跳动时压迫了面部神经的根部,从而引起面肌痉挛。“这种疾病在发病初期可以经过神经内科进行治疗,如果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就必须要神经外科实施手术治疗。”他在助手的配合下为吴女士实施了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起到的效果立竿见影,6年的痛苦从此解决。他说,类似的病人很多,“人的年龄大了后,神经和血管离得太近,血管很容易压迫面神经根部而引起痉挛。很多人求医就像碰运气一样,并不知道哪里是自己治疗的目的地。”
没有明确的求治方向,不止体现在某一个病人身上。神经内科主任高励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已达2亿,在成都就有100万人以上,而这部分人是神经疾病的主要患病群体,“在我们的病房里,脑出血、脑梗塞、动脉硬化等等脑血管疾病患者已占住院人数的50%,另外还有帕金森氏综合症、老年痴呆、癫痫、抑郁、焦虑、失眠等等患者,这些都是神经疾病群体。”他说,病人的大量增加使得医院在发展上有了紧迫感,“我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是优势学科,因此有责任通过更好更快的发展,来解决广大神经疾病患者的看病问题。”
破旧革新整合资源
核心竞争力助患者轻松看病
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患者急剧增多,是市三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所成立的社会背景,而神经内、外科“各自为政”这种传统诊疗模式给患者在治疗中带来的不完善现状,则是神经疾病研究所成立的医学背景。
院长赵聪说,由于医学自身发展的设制,医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深入某个专业领域,其知识侧重点不一样,对患者的诊治是从各自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处治疾病。而病人的疾病则是不可能完全分割成内科、外科的。因此,为了给予病人最佳治疗,就需要打破专业的壁垒和以此造成的利益壁垒,整合医疗资源,成立神经疾病研究所。他说,传统的神经内、外科是两个科室,遇上诊治疾病需要相互请会诊时,只能从某个时间段面来看疾病,而不能深度的、长期地了解疾病的发展及转归。同时由于医院的科室设制,病人需要会诊和转诊,给病人治疗带来繁琐和不便,更会增加病人的就治费用。
赵聪的说法得到神经外科主任苑玉清博士的印证,他说,神经系统疾病,“其实有些治疗是相交叉的,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不见效果后,必须要考虑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以常见的癫痫疾病为例说,当规范的长期治疗不见效果后,应该考虑用手术来切除致癫痫发作的病灶。然而,在我市乃至全省的现有条件下,神经外科和内科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室却缺乏相应的配合,使得患者的疾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致使整体水平不如人意。苑玉清说:“就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来说,四川省总体上的治愈率大约是40%,而北京等医疗水平高的地区能达到90%以上。”巨大的差异让很多患者舍近求远前往北京治疗,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神经内科主任高励也指出,在我省,各神经专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专业、神经影像专业、神经康复专业)的独立,医疗资源的分散以及在管理上的各自为政,导致了一个结局,那就是:拥有优质资源的机构不得不承受大量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他们或许在大量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中得以规模发展,但却常常难以在完成繁重的基本医疗工作任务的同时,实现质量、水平和品质的快速提升。“这就是造成我市神经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神经疾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在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神经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和医疗资源分散导致的“各自为政”这双重背景下,市三医院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成立神经疾病研究所,“我们就是以解决复杂神经疾病为导向,打破学科间的专业和利益壁垒,充分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学科和品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同时达到高水平、高质量地解决患者看病问题,实现病人获得最佳治疗的根本目地。”
变单一治疗为综合治疗
打造一个神经学科“航母”
苑玉清博士早在1992年便与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合作研究过一个项目,叫《癫痫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很多癫痫患者受心理因素影响很大,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病,他们时时生活在恐惧当中,还有很多患者因为长久得不到治疗,便将此病与风水等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他说,从那时起,他就发现包括癫痫在内的神经疾病,不能靠某一个学科的单一治疗,“虽然现代医学分工越来越细,但也应该进行科室间的相互配合,实行综合治疗。”由于整个行业似乎都难以摆脱传统治疗模式,他希望采用综合治疗方式解决患者问题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如今,市三医院成立神经疾病研究所,终于让他的梦想得以实现。
那么,市三医院将如何对神经疾病进行综合治疗?高励说:“与其说是综合治疗,不如说叫"神经学科的一体化"更准确些。”他说,打造神经疾病研究所,将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让各个相关科室达到融合的过程,更是神经疾病研究所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第一步:建设神经中心学科,围绕神经中心这个学科,由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共同建立一个神经嵌合病区,这个病区包括的专业有神经急症、卒中单元、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微创外科、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心理等。高励说:“住在嵌合病房的患者,我们将摆脱以前单个科室单一的治疗方式,集各个相关科室的专家力量,相互配合,共同会诊、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第二步:建设省级医学重点学科,这个重点学科就包含神经中心学科和神经中心实验室,并最终形成神经科学前沿病区,采用的技术将包括克隆与基因技术、组织与细胞移植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功能神经外科、神经植入性技术、神经亚细胞水平研究等。高励说,这些都代表着神经医学最先进的研究方向,通过省医学重点学科的打造,将逐步形成神经亚专业中心,各类神经疾病的疑难重症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
第三步:让成都市神经病学研究所成为国际性神经疾病诊治和研究基地,这个研究所除了有省医学重点学科、神经亚专业中心、神经病学研究室外,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将创办神经科学前沿期刊。
高励说,市三医院要将神经疾病诊治打造高端“航母”,需要用较长时间来实现,为此医院树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用5—8年时间建成西部地区一流的神经专科,用15—20年左右时间建成国内领先的神经专业,为进一步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神经专科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目前医院正在做的是,争取与国外顶级神经疾病中心合作,建立起集神经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神经疾病中心,建设西南一流电生理中心及神经疾病嵌合病房,在复杂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如难治性癫痫、锥体外系疾病、变性疾病等)、神经介入诊断治疗技术和复杂神经外科手术等方面的质和量达到西南地区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
高端人才聚集而来
保证“航母”顺利起航
市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苑玉清博士说,今年是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特色发展年”,成立成都市神经疾病研究所,正是医院打造特色专科的一项举措,“我们先期将在硬件设备上投入2000万元来打造这个研究所,在整合医院内部专家资源的同时,正在引进国际、国内的高端医疗人才,用最高端的人才和最高端的设备,来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就目前看来,市三医院神经疾病方面的人才已经足以让人羡慕:他们拥有医护人员约200名,其中博士8人、硕士30人,高级职称者有30多人。然而医院仍在不断招纳贤才。高励说,就在今年初,医院已经在全国各地聘了一批博士和硕士,今年7月,就将有10个博士和12个硕士到岗,这些高端人才都是来自国内知名的医院或医学院校,包括湘雅医院、同济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等,“现有的和将要来的加在一起,将使我院神经学科力量更为强大,老、中、青三代医疗人才形成一个更为合理的人才梯队,让患者的治疗更有保障。”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市三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所的成立,让患者在治疗上看到希望,与此同时,医院的护理也在与特色专科的打造齐头并进。该院神经内科护士长李蓉说,为了配合学科打造,护理队伍也已从传统走向革新,“从排班模式上,我们从以前的功能性护理成功转变成整体性,专科化护理,护士对病人实行"承包责任制",病人入院到出院,都由一名护士负责到底,这样既可以做到医患之间零距离,也将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精准的治疗。”她说,如今在神经专业,护士不再论资排辈,而是竞争上岗,护士的责任感明显增强,“我们的护士已经将护理服务延伸到了家庭,那些出了院的患者,都能得到护士专业的护理指导,从而减少了他们因家庭护理不当而导致的重复入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