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八年来,来宾市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旧的人民医院由于场地限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就医需要,新人民医院在期待中应运而生。2009年12月28日,新人民医院正式开工建设,至今已有一年多,建设得怎么样了呢?记者带你去瞧瞧。

  主体工程月底可完工

  新人民医院位于盘古大道东延长线与柳来路交会处的东北角地段,沿着盘古大道一直走,还未到达柳来路,一座披着“绿衣”的大厦映入眼帘。走进施工场地,新卸下的红砖、刚清理下来的建筑垃圾堆积在在建的楼房周围,机器、工人都在忙碌着,将近12点钟,他们还干得起劲。

  市人民医院基建科现场代表徐存锋指着最高的一栋楼告诉记者,那是新人民医院的住院楼,共有25层,是医院最高的建筑,目前已完成22层梁板砼浇筑。在他的引领下,记者坐着升降机到达第12层,看见楼内大片的建筑垃圾已基本清理干净,几名工人正在清扫楼面。顺楼而上,到达16层,鸟瞰医院的其他建筑:医技楼5层屋面梁板砼浇筑已完成,砖砌墙体已进行到2层;门诊楼、急诊楼主体砖砌墙体已基本完成,科研综合楼、传染病楼铝合金门窗基本完工。

  据了解,此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坐镇指挥解决工程难题,就是为了在保证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如期完成,确保在今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而雨季即将来临,为保证主体工程5月31日前全部封顶,每天工地上都有300多名工人加班加点施工。

  医疗设施人性化

  很多人都在关注,新人民医院到底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怎样的就医环境?

  记者了解到,占地面积97.49亩的新人民医院,建筑面积达11.7万多平方米,规划设计床位1090张,年门诊量预计可达50万人次。

  整个医疗区采用相对集中式布置,以一条带庭院的南北向“医疗街”为空间主轴,串联起门诊楼各部分功能空间,区分医护人员与病人流线;医技楼位于医院街中部偏东,处于住院、急诊、门诊三者之间,兼顾三者;急诊部位于门诊东侧,前有大型广场和紧急通道,方便急诊人流及车辆到达;住院楼分成东西两栋,西楼25层,东楼13层,各自有不同的护理单元,中部共用交通核心,所有病房南北通风,采光良好,绿化带点缀在住院楼西南侧;传染病区被置于东北一角,处于下风向区,把对医疗区和生活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采访时,市人民医院基建科科长罗云峰告诉记者,旧人民医院面积只有60多亩,就医、住院条件相对简陋,难以满足人们治病就医的需要。新人民医院设置有中央空调、冷热源、通风、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等建筑设备,医疗设施更加人性化。

  管理实现信息化

  采访时,记者还得知,在就医环境、医疗设施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同时,医院也改变了旧有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新医院基本实现了医用信息管理、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数字程控交换等智能化技术手段,形成优化合理的信息传输通道和管理体系。这也意味着,病人在就医时可以不用排队挂号,在自动排号机前轻点一下就可以坐在有冷暖气供应的候诊大厅中等候叫号,缩短了病人候诊时间;医嘱信息、医疗影像等都可以通过电脑传递,进一步实现无纸化病历;病人信息可以通过电脑汇总,帮助医生更加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为病人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除此之外,罗科长还告诉记者,新人民医院有一项设施建设创“广西首家”,那就是“有轨物流”设施。

  他介绍说,有轨物流的作用主要是医务人员不用互相跑动送样本、材料、药品等,轨道中设40多个站点,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轨道运送这些东西,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另外,新人民医院设置了输液配液中心,由专门的医务人员完成配药工作后,通过轨道运送到需要的部室,将进一步提高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