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医院的高楼越盖越多,楼层也越盖越高,但是,依然解决不了人们就医难看病难的现状,医院都是人们为患,人们期待着能有更好的更方便的就医条件和治疗方法,但是,最近一项调查却显示医院竟然有7亿设备闲置,这个数目真是非常的惊人,代表着有很多的设备根本没有用在医院的治疗和诊断上,而是用在了其他的一些地方,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10月8日,北京市审计局对市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的审计则发现,财政资金购置的设备闲置现象较为突出,5个医院因工程进度等原因导致设备闲置达到6.61亿元,有的设备已采购将近3年仍未能投入使用。
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大量闲置
如北京市审计局局长吴素芳介绍,《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大型设备购置”,但从3年的6项财政投入结构看,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资金2项投入占到70%,而重点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和公共卫生资金3项投入仅占3%。可见就算存在技术人才薄弱的问题,也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像基层医疗设备闲置,是难以解决的人才荒所致。
由此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显得更不可原谅,其中的原因更多在于公立医院过快扩张,存在盲目追求床位规模、采购大型设备,却忽视机制建设与内部管理的粗放式发展问题。这不仅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空间,也容易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不利于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
实施已经几年的《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大型设备购置”,从此次北京市审计局的审计来看,规定成了泡影。相关部门对此要能吸取教训,不能继续让医疗设备被闲置成为无解难题,这就需要加强监管与督查,就如这些造成闲置设备价值达到6.61亿元的5家市属公立医院,医疗资源被大量浪费,就要能有问责,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对于医疗设备大量浪费的情况除了事后追责,更应该将关口前置,要能严格加强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等级评审等的审批,严查公立医院的财政资金安排,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这是为了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是为了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控制医疗费用加快增长,也是为了避免公立医院过快扩张挤压基层医院及非公立医院的发展空间,同时更直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要引导公立医院,更多地将资金投入到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及公共卫生资金等方面,这对公立医院做大做强、进入良性发展、保障广大患者权益也都大有裨益。
基层医疗设备够用就行
虽然国家在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辐射网络,但由于优秀的医疗卫生资源几乎全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导致我国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服务水平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
白知朋告诉记者,他在我国西北部城市调研时发现,当地很多乡镇医院和卫生所里就连具有中专学历的医生都很少见。“这些医院连个像样的专业医生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可以操作医疗设备的技术人才了。”
病人都是跟着医生资源走的,没有医生的医院自然不会有太多患者来看病。长此以往,这些乡镇医院和卫生所里的医学装备慢慢就变成闲置。白知朋指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各级卫生机构要根据自己的功能定位和所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合理配置医学设备;二是有关部门要给出相应的人才政策,帮助基层医院培养、吸引并留住医学人才。
“在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里,三甲医院里的一台CT机每天至少要为70人次提供服务;然而在陕西、甘肃、宁夏、西藏和新疆等省份的县级医院里,由于患者数量少,整所医院一天下来最多只会有二三十位病患来照CT。”
在白知朋看来,尽管国家希望县级医院在未来承担更多的大病和危重病救治,但是毕竟就目前总体情况来说,我国很多地区的县级医院所承担的主要任务还是常见病和急救病的治疗,因此在采购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设备时还是要本着“够用就行”的原则,没必要片面追求高档。
除了要考虑设备的功能和数量之外,白知朋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在选择设备时必须要考虑到其是否满足操作简便、易于维护、可靠性强、故障率低的要求,以确保其能与当地卫生机构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相适应。
落后地区采购医疗设备 盲目追求低价
除了存在买设备“贪多”这一情况之外,白知朋指出,我国一些医疗水平不够发达的地区在采购医疗设备时还存在着盲目追求低价的问题。
“我们自己买东西的时候都知道要根据性价比选商品,然而有些省市在采购医疗设备时由于担心采购价偏高会被政府调查等原因,过分追求最低价原则,结果导致集中采购来的设备由于性能出现问题而造成浪费。”白知朋说。
尽管国家在《政府采购法》中确定的政府采购价格目标是“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然而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会演化成最低价中标。
“政府参与采购的人往往并不熟知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情况,他们只要看到你买的设备不是最低价,就会进行一系列调查。”一位从事医疗器械采购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家与其来回解释,还不如直接买个最便宜的了事。这种图省事求便宜的行为很可能会买回一些性能上存在问题的设备。”
“出了问题要维修时才发现,很多生产企业都是通过缩水售后的方式来把价格拼到最低价的。”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时候院方要么花更多的钱去维修维护,要么就只能任其躺在角落落满灰尘。
“浪费造成的危害还是小的。刻意追求‘最低价中标’还会让一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去制造一些专门用来低价投标设备。这些设备一旦中标,藏有巨大的安全隐患。”白知朋说。
大医院攀比 买“高级”设备撑门面
实际上,这种买设备买不到点子上的情况不仅仅局限在医疗水平欠发达的城市或基层医院。在我国一些医疗水平相对发达地区,由于一些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在购买医疗设备时存在攀比心理,也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情况。
“有些医院一听说竞争对手那里新引进了某种高级设备,于是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用得上,都一窝蜂跟着买,然后以此来标榜自己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白知朋告诉记者,我国很多医院都会打着“我院拥有哪些高级设备”的旗号来吸引患者,有时这样的手段甚至会博得某些政府领导层的青睐。“至于这些‘高级’设备是不是真的有人用、用得上,根本没人会去关注。毕竟对于医院来说,这些设备更多是用来‘撑门面’的。”
有什么样的买家,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卖家。设备生产企业摸透了医院这种攀比心理,生产出形形色色具有复杂性能的医学设备,然而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大家根本用不上的功能。
白知朋以一台号称可以测量骨密度的CT机为例对记者解释道:“对于小医院来说,过来照CT的病人本就不多,CT机闲置的问题还解决不过来呢,完全没有必要买这种设备,院方想要测量骨密度大可以买个便宜许多的骨密度仪就好。然而在大医院里,机器忙着照CT都来不及,更不可能拿出这样一台设备给患者测量骨密度。”
“这些设备都是商家为了博眼球而制造出来的,除了能满足医院的虚荣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白知朋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就好比我们买家电一样,买回来一台具有各种功能、比普通电视机贵上两三成的‘高级’电视,到头来我们用得最多的,还是看电视等那几个最传统、最基本的功能。”
来源:药品咨询网、中国医药网、网易新闻联合整理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