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医药卫生这一特殊领域,公立医院长期以来发挥着绝对主导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服需求剧增,政府办医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市场机制的无序引入、政府的投入减少浪费并存、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平性受到影响,效率低下,社会矛盾加剧。
新医改启动以来,传统医疗资源逐渐被激活和重新塑造。但公立医院仍面临政府投入不足、百姓医疗服务需求巨大的突出矛盾,这也为引入其他资本参与医疗改革创造了契机。
除此之外,鼓励社会办医以及PPP相关政策陆续出台。2010年的18号文《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2013年的40号文《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的54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2015年的5月33号文《关于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2016年6月国办发的45号文《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2014年8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为长周期的ppp项目铺平道路。同年9月中旬,国务院提出通过推广ppp模式,促进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机制,并发表有关通知,为ppp项目提供了更有利的财政支持。同年10月,财政部发表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该办法用于甄别宜开展ppp模式的项目,有助于推广ppp模式。2014年末,分别由国务院、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的三份关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文件出台,更进一步为医疗领域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
在政策鼓励以及PPP大举推进的背景下,社会上有很多医疗项目开始尝试做PPP。社会资本,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医疗集团,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了足够的毅力和持续的热情。整个医院制度改革领域,特别是进入2014年以来,逐渐汇聚成一种强劲的发展新趋势。
2015年5月发改委网站公布了PPP项目专栏,其中涉及了能源、水务、轨交、高速、市政、医疗卫生、教育、新型城镇化开发、产业园区等多行业的地方PPP项目,第一批项目有1043个项目,涉及体量达1.97万亿。医疗项目PPP数量占比11%,投资额达到716亿元,占比4%。
通过对当时的医疗项目PPP进行数据分析,呈现出以下特点:
1、医疗项目主要分为综合医院、中医院、养老类、专业医院与其他五类,PPP主推的是养老及综合医院。地方政府推出综合医院项目的动力在于其前期投资金额较大,地方财政无力负担,但综合医院的收入较为稳定,现金流收入较好,社会资本有一定投资意愿;而养老项目目前则尚处在起步阶段,国内虽已建成若干养老项目,同时还有大量养老设施在建,但盈利模式尚不清晰,风险较大,大量的养老项目推向社会资本。
2、合作模式主要以BOT(建设一一经营一一转让)、BOO(建设一一拥有一一经营)为主。BOT和BOO模式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利用私人投资承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同之处在于:在BOT项目中,项目公司在特许期结束后必须将项目设施交还给政府,而在BOO项目中,项目公司有权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地拥有并经营项目设施。江苏、山东、江西等较开放区域多将项目公布为待定可谈及BOO模式,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则主要为存量项目转BOT模式。
3、新建项目占PPP医疗项目的绝大多数,续建项目多为存量项目转PPP消化。医疗项目的续建本身风险较低,除地方财政收入无法负担情况下,地方政府出资或医院本身筹资的能力足够负担医疗项目的续建。从侧面也说明,医疗项目新建的前期投入大、前期运营管理费用高,使得医疗项目的收回投资较长,属中长期投资项目。
今年7月初,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季报第3期发布。报告中显示,截至6月末,该平台上全部入库项目9,285个,总投资额10.6万亿元,比3月末增加1,564个、1.8万亿元。医疗卫生行业PPP项目6月末比3月末新增投资额321亿,新增PPP项目数达到58.4%。截止到6月末,项目库中医疗卫生行业PPP项目数为433个,占比为5%,总投资额达到1851亿元,占比为2%。
6月末PPP项目数行业分布情况
6月末PPP项目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尽管在数量和金额上与其它行业尚有差距,但从最初的探索至今,医疗领域PPP项目数量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在席卷了多个行业之后,PPP的风潮已经了医疗卫生领域。医疗领域PPP吸引了多方的关注,如何借势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来源: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中投咨询等
筑医台资讯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