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进取,科学发展,深入开展标准化年主题建院活动;允忠允诚,至精至爱,全面推进研究型医院向纵深发展”。步入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楼上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在外人眼中,这些文字似乎并无深意。但是,对于每一名总医院人来说,医院的核心价值、发展战略和新年度的建院主题尽显其中。
建设标准化
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
去年岁末,医院“十一五”总结报告摆在了李书章院长和阮炳黎政委的案头。
“门急诊量、收容量、手术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新增3个国家重点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
面对沉甸甸的收获,两位主管欣慰之余,更多了些理性的思考:过去5年,医院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实现了跨越,但是,质量建设和发展效率明显不足。“十二五”开局,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成了当务之急。
群众的智慧无穷尽。院党委深谙此理,主动问计于民。党委一班人分头走访院内专家教授,网上征求基层意见建议,邀请相关专家出谋划策。
集思广益之下,全院上下达成共识,“标准化”新年度的建院主题,最终敲定。
“对于我们医院来讲,标准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质量建设,内涵发展,目的就是促进卫勤战斗力和服务保障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推进科学发展。”阮炳黎政委的认识深刻独到。
许多患者也从标准化建设中直接受益。
李大爷,患直肠息肉入院治疗。从办理住院手续开始,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都被提前告知。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依托单病种临床路径提供的精细化服务,更让李大爷赞叹不已。“俺去过很多医院,问医生怎么治,都没有明确的答复。到了这里,心里清楚了,也踏实了。”
坚持高标准
用一流的技术救死扶伤
2月5日上午,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肝胆外科监护室,70岁的台胞张邱美津女士,度过深度昏迷、肝脏移植、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等重重险关,终于在入院30天后恢复了清醒。医护人员奔走相告,肝胆外科董家鸿主任闻讯长长地舒了口气。
医学奇迹震撼海峡对岸。得知消息,台湾荣军总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郑绍彬激动地说:“感谢301医院适时伸出援手,并靠着优秀的团队将病人从濒临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
类似的成功救治,几乎每天都在解放军总医院上演。声名远播,不只限于跨越台湾海峡的距离。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解放军总医院同样闻名。
3月上旬,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学员,经过10天的严格培训,从总医院国际机器人心脏外科合作与研究中心顺利结业。此前,香港和新加坡的学员都曾在这里接受培训。
为什么命悬一线的病患,能在这里被重新点燃生命之光;为什么巴西学员舍近求远,而不选择去与之毗邻的美国培训。
答案只有一个:解放军总医院的医术精湛,业内领先。
以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为例,该院心血管外科高长青主任带领团队先后实施400余例,成功率100%。
宝剑锋自磨砺出。谈到学科人才的发展定位,李书章院长说,“我们总医院,要把着力点放在‘军队全面领先、国内整体一流、世界先进行列’的水平上,培育独特优势,打造自身特色,做到科有优势、人有专长,每位高职人员都有‘一招鲜’的本领。”
服务人性化
温馨医疗惠军民
医疗服务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就是让患者满意。在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解放军总医院勇挑重担,千方百计出实招、想办法,方便患者就医。
来自山东的小刘,被头疼困扰多年,去过多家医院,钱没少花,病情却未见起色,他慕名到总医院疑难病会诊中心。经过专家联合会诊,对症治疗之后,很快痊愈。“做梦都没想到能好得这么快。”小刘出院时激动地说。
在造福百姓的同时,总医院始终牢记“姓军为兵”的理念,全力打造就诊官兵的温馨港湾。
3月26日上午,某部士官小李到总医院中医科复诊。与前一次相比,独立的军人诊区、全新的就医环境让来自基层部队的他倍感温暖。小李高兴地说:“以前军民同诊区,等候时间较长,今后再也不用为排队发愁了。”
“除了开设独立军人诊区,下一步,我们将借助信息化手段,实行军人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全新模式,为广大就诊官兵提供一体化优质服务。”门诊部李振钢主任表示。
服务模式悄然转变,就诊患者喜上眉梢,伤病员满意率持续攀升。最新统计显示,住院病人综合服务满意率达到98.3%。看到这些,医院政治部主任王志雷欣喜地说:“开展‘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目的就是方便患者。我们一定会坚持不懈地把这件实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