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茶馆

  成都市成华区石油社区是典型的企业型社区,为了使政府公共服务在企业家属区得到进一步延伸和体现,也使企业公共资源能够惠及全体居民,石油社区正在积极探索企业型社区管理新模式。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对话了石油社区服务站站长周玉华。

  记者:石油社区是典型的企业型社区,请您简单介绍下。

  周玉华:石油社区占地0.1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西油分公司、蜀兴职中、省建三公司等7个大型企业及宿舍,总人口为1.1万余人,本社区共有18个居民院落,居民房屋总数3673户,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这7家企业的职工。

  记者:这种企业型社区原来是怎么管理的?

  周玉华:原来各个公司宿舍都设有围墙,职工就在所属公司的院落生活,很少来往。以企业为单位成立了居民委员会,以此来管理和服务的。

  记者: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是不是有很多局限?

  周玉华:在企业家属区,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导致职工享受不到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同时,各个企业院落都有自己的公共资源,资源利用没有最大化。比如,有的单位的图书馆,仅限单位职工享用,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记者:那现在的企业型社区管理模式是一种怎样的模式?

  周玉华:企业型社区管理由原来的以企业管理为主,逐步过渡到街道办指导,企业全力配合,共同成立企业型社区

  居民委员会,既要按照政府社区建设的法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和家属区的实际情况。

  记者:从这种企业型社区管理模式中,居民能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周玉华:原来石油成都医院是职工医院,现在多了一块牌子社区医院,所有的社区居民都可以享受这个医院的医疗服务。

  之前,各企业都在自己的院落设立了围墙,彼此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现在6道围墙全部拆除,成立了“大家庭”石油苑,居民可以互相串门,不但公共资源更加丰富了,居民的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

  在社区工作中,企业会提供很多资源支持。同时,很多政府公共服务在企业家属区也能得到体现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