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标志之一,如果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医院后勤管理将面临许多困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北医三院已经逐步完善后勤信息化体系构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给其他医院提供借鉴。
目前,北医三院已完成
能耗监管系统、危险管理系统、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远程监控移动客户端以及病房餐饮系统
等项目的建设。1.能耗监管系统
2014年,全国医院建筑能耗监管系统试点建设工作启动。次年,北医三院正式启动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项目,并于同年竣工。能耗监测平台新建和接入水电气等能源计量点位1378个,环境监测点位19个,共计1397个计量监测点位,实现了对医院主体建筑及生殖中心、二门诊等外部院区能耗的分类、分项、分户实时监测。
(1)能源导航图
(2)系统框架
(3)实现功能
(4)现场表记
(5)能耗公示(6)分户对比
(7)作用及意义
2.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
地下管网是由纵横交错的电力、通讯、燃气、污水、雨水、给水等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空间体系,担负着能源输送、信息传输等工作,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医院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下管网种类、密度不断增加,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医院服务发展的需求,建立医院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符合医院信息数字化、管理科学化建设要求。
(1)项目概况
系统包括院区内七大类近万米地下管线,以及地上建筑模型20栋,全部来自实地勘测及实景采集,楼宇及管线坐标依据北京市独立坐标系生成。所有管线根据国标颜色予以标识。
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采集情况
(2)系统介绍
全院七大类管线包括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及医用气体,可以实现信息查询、数据统计、三维分析、检测、模拟及数据输出等多项功能,满足管理需要,同时可以根据使用部门不同设置相应权限,保证系统安全。
(3)系统功能
(4)模拟开挖
(5)项目意义
3.危险源管理系统
目前有共计1万4千余项电器设备、8类800余种危险化学品和其他各类重点保障设备分布在北医三院全院4463余个房间内,这些都是潜在的隐患。
2015年设计开发《北医三院危险源管理系统》,建立三维电子地图平台,将原来的危险源数据台账转变为通过图形化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危险源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掌握数量众多的危险源在医院内的分布,推进医院安全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进而达到从源头做好医院危险源监管的目的,提高医院安全管理成效。(1)系统功能
危险源数据管理
三维电子地图平台
安全信息管理
应急预案管理
对危险源进行统计分析
支持移动端查询数据信息
(2)系统拓展
与视频监控、门禁等安防系统联动,进一步推进后勤安全信息化进程。
开发移动端危险源APP,使日常安全监管更加便捷化。
4.远程监控移动客户端
为及时了解医院内实时情况,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2015年北医三院在已有安防系统平台基础上增加服务器,使用远程监控移动客户端,实现了管理人员使用手机能够及时查看医院监控镜头,掌握安防情况。
监控实况截图
5.病房餐饮系统
病房餐饮系统主要实现无线点餐、账户消费、库房系统整合和自动化报表等功能,通过系统的快捷、准确、人性化等特点更好地为住院病人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精品服务。
订餐管理系统
手持式订餐机(PDA)通过院内无线WIFI连接实时显示住院患者信息以及当天可订餐点信息,使患者直观的了解到可选菜品和价格。
总结
医院后勤信息建设是一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一批信息化建设的业务骨干,学设计、懂操作、会管理,通过这部分骨干带动全体职工参与到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来,从而提高后勤员工的整体素质。
培训现场画面
在构建后勤信息化体系后, 需建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要以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为依据,要科学规范地将工作进行细分,同时,制度的制定要根据医院后勤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进行修订和更新。
后勤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医院后勤系统的一次技术变革,更是一次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医院后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适合医院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的信息系统将是未来医院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来源:第17届全国建设大会医院数字化后勤管理与运维创新论坛
演讲嘉宾:李树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