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将旧手术室改建为一体化手术室为例,将一体化手术室的改建过程及步骤进行分步讲解,并同时说明了改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对有需要改建手术室的医院提供参考。

第一步: 成立项目小组

分别将设备科、财务科、信息科、外科、手术室、麻醉科、物管科的组长或主要负责人组建成立项目小组,由副院长领导,负责一体化手术室的整体改建过程。

第二步: 改建一体化手术室的要求

再改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体化手术室不仅要满足设备、信息、空间和图文数据储存传输 4 个方面的整合,而且还要符合手术者作业的人体工效学设计原则,尽量减少手术作业者反复移动设备,减小设备的耗损,达到人、机、环境三者的高度协调,给手术人员的职业安全提供了保证。

第三步:项目成员明确分工

信息科负责手术室音视频集成系统;外科医生负责腔镜摄像系统、电刀、超声刀、能量平台等设备的选配;手术室护士长和物管科负责手术室的基础装修和无影灯; 手术室腔镜组长负责腔镜吊塔和监视器吊臂;财务科负责监督招标公司的价格核对;麻醉科负责麻醉吊塔和麻醉机。

第四步:参观其他医院的一体化手术室

项目成员参观其他医院的一体化手术室时,要完成听看动拍这四个过程,首先,听厂家和医院护士介绍使用情况,并询问感觉不太方便和设计不好的地方作为自己设计时的参考。其次,看厂家现场实物的操作、操作界面的功能和控制、转播效果和清晰度。然后,拉动吊塔吊臂感觉是否轻便。最后,把手术室间的空间设计、吊塔吊臂的厂家型号和安装的位置拍下来,以便作为自己设计时的参考素材。

第五步:形成初步方案

一体化手术室的室间改建面积确定在35~45 m2之间为宜,50 m2 以上最好,吊塔吊臂的高度不能超过3 m,手术室末端靠近楼梯的2个相邻室间进行前门和污染走廊全封闭施工。总控制室用来放置各种数字化设备,主要是控制机组和后备电源;控制室大小根据放置的机柜数量而定,建议 2 间一体化手术室配10 m2 左右的机房,机房距离室间越近越好,尽量<20 m,如果距离太远,不但会影响图像的传输质量,而且还容易受干扰。 对每个手术室进行单独控制,分设机柜,此项设计费用高,但各个室间独立操作,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对其他室间的控制。

经过厂家介绍、实地考察,成员讨论来初步形成一体化手术室的改建方案。

 第六步:汇报、考察场地

组织全院院级领导、各科主任和项目组成员开会,对考察的情况和讨论方案进行汇报并通过初步方案。将初步方案与厂家进行沟通,由厂家进行实地考察,提出改建方案及报价,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吊塔吊臂的安装位置必须配合腔镜设计而决定。

第七步:设备配置和需求分析,确定方案形成标书

根据厂家提供的方案, 项目组成员按照分工把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对比、整理,得出自己的方案和要求,在确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控制

(1)凡是数字化的设备和机器都可进行集中控制 。 每个厂家对自己的设备都是可以控制并且免费的, 对其他厂家的设备会有部分可以控制,但要交付一定费用,要向厂家了解清楚他们公司的可控设备清单。

(2)采购设备时尽量选择数字化的、可以预留拓展的控制空间。 对灯、床、设备的控制要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进行考虑, 选择同一品牌的可以减少控制的费用,而不同品牌的设备控制需要厂家开放控制协议才可以控制。

(3)由于电子设备更新快,选择设备时要尽量选择在同一个系列中比较先进的设备。

(4)控制后出现故障时需要2个厂家进行鉴定, 区分是控制问题还是机器故障。

(5)控制的操作界面有多种类型,每个公司有相应的系统, 原型化的操作界面比较好, 可以缩短培训学习的时间,使护士更快掌握。

2 吊塔选择

(1)吊塔分为腔镜吊塔、外科吊塔和麻醉吊塔 3 种。 腔镜吊塔内有各种导线穿过,用于放置腔镜系统,塔身配备插座、吸引接口、网络视频接口及各种气体接口;外科吊塔主要有电线穿过,用于放置设备,塔身主要有插座和吸引接口;麻醉吊塔内有各种导线和气源通过,塔身有相应的接口。

(2)吊塔选择时 ,麻醉吊塔是必备的 ,腔镜和外科吊塔可自由搭配:1 个腔镜吊塔和1个外科吊塔, 此方法实用而节约;2个腔镜吊塔,此方法配置比较高,利于将来拓展,在胃镜腹腔镜、肠镜腹腔镜、宫腔镜腹腔镜、胸腔镜食管镜等双镜联合手术时优势明显,但费用高,要求腔镜系统资源充足,同时放置 2 套腔镜系统也有利于配合医生使用不同的品牌;1 个腔镜吊塔,设备和腔镜系统同在一个塔,空间会比较小,适合面积小的手术室改造。

(3)吊塔有电动塔和机械塔 ,价格也会有差异 ,电动的可以上升或下降 40~60 cm。 建议选择机械塔,因为电动塔在拆除设备时作用比较大,在其他方面没有优势,而且费用较高。

(4)吊塔旋转角度越大越好,一般会≥330°;吊臂的长度要根据手术室的大小而定,长比短好,可拉动的范围大,一般旋转臂总长≥1 500 mm;净负重能力大比小好,一般要≥200 kg,但是负重能力越大,吊臂就越粗,可能美观上会欠缺。 吊塔上的电源、气源和负压的端口都有标配,要特别详细列出视频端口的品种和数目, 如 C 端口、S 端口、RGB 端口、DVI 端口、 网络端口, 这些尽量每种预留 3 个以上, 以保证与内镜系统、B 超、X线机、显微镜等其他设备的连接,还要预留有可拓展的端口,以备以后增加设备时使用。

3 监视器及吊臂选择

(1)监视器的数量以 3 个为宜。监视器安装点的选择应根据医生的习惯而定,一般妇科、直肠手术在手术床床尾要有监视器;胸腔镜要在手术床床头两侧各有一个监视器;泌尿、胃肠、肝胆也有相应的位置,只要最少一个监视器(围绕手术床360°均可直视)就能满足各种手术的需求。 也可以考虑与无影灯同轴安装 360°旋转的监视器,但容易与无影灯臂交叉。 墙挂尺寸为 42 in (1 in=25.4 mm)、 物理分辨率为 1 920×1 080的显示屏,宜使用嵌入式,比较美观和防尘。

(2)监视器宜选择NDS 医用的 26 in、16 ∶ 9 宽屏、物理分辨率≥1 920×1 080。

(3)吊臂的长度以长为宜,旋转臂总长≥1 500 mm,旋转角度≥330°;承重≥10 kg。 臂内根据厂家要求需要穿过电缆,选择不同品牌时需要与厂家沟通, 以保证足够的穿线空间和关节最狭窄处的横截面积。

(4)每个吊臂都会有限位,旋转到一定程度就无法推动,安装时要注意把此位置调至较少用的方向,以方便手术时推动。

(5)应设一个监视器作为主监视器,视频信号直接连接腔镜系统,而不经过视频控制系统重新分配,以保障控制系统故障时手术顺利进行。

4 音、视频选择

(1)音频宜选择双向,方便交流。

(2)进行学术交流的会议厅视频使用光纤传输比较及时、准确,而且图像较清晰,配有2~3 间具有传输功能的会议厅, 以备故障时更换和大型会议时实现实时转播; 与外科学习室和专家办公室的视频传输使用网络应既可满足要求,又经济方便。

(3)内镜摄像、术野摄像图像传输采用全高清;全景摄像机图像采用高清。 (4)会议室的投影仪分标清与高清 2 种,每种又因像素不同而进行区分。要选择与传输系统像素相匹配的高配置,否则效果会受影响。

5 手术室的基础装修

(1)手术室的基础装修内容复杂繁多,一定要物管科进行监控, 严格执行国家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02),招标文件中一定要将单项内容细化,详细写明项目、材料名称及规格、产地/品牌、工程数量、价格。 药品柜、器械柜、麻醉柜、体位柜和工作台要出图纸签名确认。 室间内所有要更改的设备,如恒温箱、操控面板、温湿度检测器、时钟、看片灯等都要详细标明品牌、大小、安装位置。

(2)在施工前一定要先确认图纸,并根据自己的使用经验进行周详设计,一旦签名确认后很难更改,而且更改流程繁琐,价格也难以控制。

6 无影灯、术野摄像机、全景摄像头

(1)无影灯推荐使用 LED 灯,其发光二极管的寿命长、光容量稳定,平均寿命为 40 000 h 以上,能耗低。 具有自动光亮度控制功能, 灯头可根据医生站位自动调节 LED 发光亮度,保证术野光照度稳定;缺点是价格昂贵,维修费用高。

(2)根据需求选择术野摄像头,建议光学变焦≥10 倍,视频输出分辨率≥1 920×1 080 比较好。 安装位置与无影灯同轴或内置在无影灯上,这 2 种方法各有利弊。安装与无影灯同轴独立臂方式时,吊臂宜短不宜长,≤1 200 mm 为好,方便接近术野。

(3)全景摄像头选择经济实用型即可,主要是用于拍摄手术室内全景的影像,影像质量要求不高。

7 标书形成

把以上内容综合起来形成标书。

第八步:价格核实

由财务科成员对公司的报价进行核实,与厂家沟通,进行调整。常规为网上公开招标后开标,中标后签订去、合同,按图纸施工、培训使用,最后是验收交付使用。

第九步:改建项目注意事项

数字化医院是医院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一体化手术室建设中,要注重参观其他医院的手术室,借鉴别人的经验。建设过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标书阶段。形成标书阶段是整个设计的核心内容,要根据厂家提供的数据和自己的要求详细了解和确定。

(2)核实价格。价格的核实是控制成本的关键步骤,不容忽视,一旦中标后想再谈价格就非常困难。

(3)签合同前确认所有设备材料。因为进口材料、 设备的订货周期比较长,而医院给出的工期会比较紧,所以合同一签订厂家就会马上下订单订货,订货后要更改参数或产品,手续非常繁琐而且大部分是无法更改的;非进口材料设备更改需要重新申请、报价、确定,对工期进度造成影响。

(4)设备的位置确定。利用三维立体图的模拟试验来确定吊塔吊臂、无影灯和术野摄像机的空间位置。

(5)室内设备选择。建议电子设备选择和音视频储存传输尽量选择高配置,以备拓展空间;签订合同时要注意保修年限、出现故障时的应对措施和厂家的技术支持。

作者:吴枚禅,黄耀兰

筑医台编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