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特色专科医院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医疗院长徐玲作了题为“民营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精彩演讲。

现将徐玲院长的演讲内容分享如下,稍有删减,以飨读者:

眼科在整个医疗行业中是比较小的科室,相对的投入可能要低一些。这也是现在很多民营资本进入眼科市场的原因。今天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民营眼科医院发展的思路,也在此分享一些我们悟与体会。

DSC03662_副本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医疗院长徐玲

民营眼科医院发展概况

很多民营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都会可面临种种问题,特别是起步不久的民营医院。对于整个学科建设和人才现状,可能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同样我们在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为了摆脱这样的困惑,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对医院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些规划与思考以及该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首先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搭建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民营医院不像国有医院,有很多科研经费和创新经费的支持,我们的科研和创新应该以转化为目的,而不是投入很多去做这样的基础科研,所以我们搭建了转化性研究的平台。

同时,为了摆脱人才的困境,我们从建院初期就在搭建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并支持年轻人创新,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是职业发展和规划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在自己适合的道路上发展自己的职业,整合各类人才,实现人才的跨界成长。

据数据显示,中国的盲人状况以及盲人对眼科医疗服务的需求,从全世界来看并不乐观,可能并不比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眼科市场需求非常巨大。

创业契机

针对这个原因,我们在建院初期画了未来发展的规划图,这个图当时我们称它“光明城”,现在改成了“眼保健体系”,为什么称它为“眼保健体系”?因为我们做了眼科医疗服务,接着为了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专门成立了自己的医学院——辽宁何氏医学院,该校现在是国家二类本科,属于综合医学项目。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我们搭建了自己的科研创新和转化的平台。最终还建了中国眼产业基地,在这里将把研发成果转化成产品。

搭建这些东西最终要实现一个目的,就是要实现公益性,为什么要这么做?这跟我们的创始人有很大的渊源,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体系,能够在中国实现一种新的防盲和治盲的方式,让它变成可持续、可复制、大批量、高质量、低成本、可支付、可到达的防盲模式。全世界防盲工作做的最好的是印度,很多中国眼科专家都到印度去学习,印度的防盲状况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但是印度的防盲模式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希望自己的努力搭建适合中国发展的防盲模式。

我们集团的创始人何伟博士,他多次到日本学习,并带日本医疗团到国内他的家乡指导扶贫防盲工作。但由于技术落后很多眼科疾病无法治疗,老百姓的条件也不好,看不起病。所以当时何伟院长毅然决然放弃了在日本当医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回国创办了何氏眼科。当时只有两间办公办公室,120平米。后来医院历经搬迁,终于建成现在的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后来又建了大连医院、葫芦岛医院、锦州医院、铁岭医院、营口医院。除了眼科医院以外,我们还做了社区眼保健服务中心,进行日常的眼科保健工作。何氏眼科坚持最初的宗旨,希望能够让所有的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能够享受到应有的眼保健服务。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为了解决人才的问题,也建立了自己一所大学,整个校园占地面积是一平方公里,在校学生大概有8000人左右。对于何氏来说,从建院起一直到现在共二十年,对于人才,我们将人力和价值观作为选人育人的重要标准。培养人才的目标,是能够培养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使命、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除了大学本科教育以外,我们还做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培养,先后跟很多医学院校进行合作。

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我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对于何氏来说,95%的医生都是自己培养的,特别是手术医生。在此过程中,我们有着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职业规划设计。

印度打造了全世界最著名的眼科防盲模式,我们医院也派出管理者到印度学习考察。不仅要学习技术,还要学习医疗人文,人文追求等,这方面对眼科医院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也对基层医生进行手术培训,在全国已经培养了200多名白内障手术医生,给县医院培养多名实用人才,同时还做公共教育和筛查,这个工作对于培养年轻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走到最基层,看到那些真正有需求,而没有能力支付医疗服务的百姓们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有职业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对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有帮助的,包括做国际的交流。

完善培训评估体系

医院一直在完善培训和评估体制,我们是国内最早跟国际眼科学会进行合作的单位,参照国际眼科学会标准,制定自己医院的标准。他们的专家每年会定期给我们培训师做培训和指导,不断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评估制度。

在国际上,要求医生完全的手术量,独立完成白内障的手术量至少在80例以上,对于我们眼科这么大的防盲市场需求,而眼科医生只有3万多名,能做白内障手术的人不足5000人,针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对于年轻医生的培养机制,规培制度等都在逐步提升,尽量与国际接轨,这是非常重要的眼科培训的使命。

在整个学科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跨界人才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某一技能方面的培训。所以我们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的需求,去实现这四方面跨界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以及他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需求,为他设计不同的职业规划。

建立创新研究模式

对于创新研究部分,我们做了一些自己的尝试,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转化平台过程中,将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很好的整合,形成各种研发团队,利用现代干细胞技术、精准医疗的技术、生物材料技术和3D打印技术解决眼科面临的现状。针对团队的研发,把它转化成专利和产品。当然在这个平台里,还有很多相关的金融风投方面的团队进行扶持,让我们有转化前景,能够成为未来解决中国眼科市场需求的这些研发成果,能够很好的转化为产品,服务于社会。

开发生物药物

生物药物方面,我们和中科院药物研究所进行合作,开发了很多新药,包括三个国家一类新药。同时我们也跟中科院生物材料所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将一些生物材料与眼科细胞、生物材料进行整合,来开发适合眼科新的技术,包括人工角膜等等,我们对人工晶体进行修饰。成立了中欧眼脑中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眼科影像与颅脑影像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整合。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眼科的唯一全身能直接血管的部位,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我们也做了筛选。

同时我们也利用IT技术来完善三级医疗网络,除了地面上,我们在社区有眼视光中心,还有基层合作医疗机构实现地面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同时,在其空间搭建了三级网络会诊、转诊的系统。

健全激励机制

整个集团通过成果转化的支持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创业活力,我们给予科研人员相应的激励政策。包括鼓励他们成立公司,帮助他们做成果的转让、转化,以及风投方面的支持。通过整个平台的帮扶作用,更加激发了我们年轻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创新和创业的活力,也是我们这么多年获得了近百项发明的专利的一大原因,也有几十项在临床上进行转化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此外我们借助了很多外脑,集团成立了战略咨询决策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国外的专家和政府方面的官员,为我们提供智力的支持,校准整个研发系统和集团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战略规划。通过转化创新的平台整合优势兵力,开创更多的国际和国内的合作。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这也是何伟院长经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工作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你的工作就变得神圣了;如果你的工作具备了神圣的力量,你的事业将克服一切困难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何氏眼科从120平米发展到现在,这二十年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句话得正确性。

(来源:城市特色专科医院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丨演讲嘉宾: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医疗院长徐玲丨筑医台编辑出品)


CHCC2017第十八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将于5月20日——23日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涵盖超过60场专业论坛,聚合全行业资源,广泛覆盖医建领域全产业链,涵盖战略发展、体制转型、新兴投资、前沿设计、基建管理、运营提升、专项工程、医技空间、学科空间、跨界融合、医院专场等11大版块,邀请350位行业顶级专家带来最新深度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