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塞北胡杨,生长于中国西部戈壁,经受着风沙洗礼,迎接着众木拼挤,却以无以伦比的坚韧耸立在回乡,展示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品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武警宁夏总队医院从无名小院跻身中国西北知名医院,从一个二级甲等医院发展成为三级乙等医院,书写了一段“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的传奇,而医院创伤骨科的发展正是这段传奇中最为精彩的乐章。

  面向市场,培育特色技术推动军字品牌闪光

  2009年6月23日下午4时,救护车呼啸,一个不省人事的小伙子被紧急抬进急救室。一个妇女手中塑料袋中提着8根血淋淋的手指几近发疯地哭喊:“医生,快救救我的儿子!”原来小伙子赌博,一气之下两刀下去,4根手指被剁成了8段。院长穆广态立即展开断指再植手术。显微镜下皮肉上绣出如花般纹理。3个月后,小伙子手还原了,感动地泪流满面说“武警医院就是好!”这是武警宁夏总队医院培育创伤骨科技术品牌的缩影。

  医院的发展轨迹与其培育特色医疗有着直接的关系。1986年,面对周围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等5家老牌医院林立,医院党委提出了“院有重点,科有特点,人有专长”和“小医院,大专科”的发展思路,放眼西北医疗市场需求建设医院。

  创伤骨科是60年代国内起步新技术。穆广态带领医务人员虚心向专家请教,上百次地做动物血管吻合实验。1987年11月,穆广态成功为一名食指离断患者实施了再植手术。从此,各项显微外科难关被一一攻克,显微修复重建手术也相继展开,创伤骨科便犹如胡杨树在西北回乡焕发出勃勃生机,医院床位由100张发展为300张。1993年,武警宁夏总队医院发展成为自治区“手外科中心”,1994年成为“武警部队手外科医学专科中心”,随后又相继挂牌成立宁夏肢体伤残矫治中心、交通事故治疗中心、肾移植中心,武警部队创伤骨科研究所、西北地区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先后被国务院六部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拥政爱民先进集体”,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表彰为“全国首届百姓放心示范医院”。

  面向战场,科研创新推动着人才队伍成长

  武警宁夏总队医院的发展史,是科研创新史,也是人才成长史。院长穆广态说:“创立创伤骨科研究所,一是自治区创伤骨科相对薄弱,二是军队必须面向战场,把战伤救治研究做为主业。”

  显微镜下的神经、血管吻合术,医生们常在老鼠尾巴末梢0.5毫米的血管上研习,一盯就是几个小时,梁定顺因此患上了眼底出血症。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攻克,足趾游离移植再造五指、桥式皮瓣、带血管第二跖趾关节游离移植等8项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手术成功率达到了99%。

  院长穆广态从事医疗工作30多年,在创伤骨科领域发表论文32篇,5项学术研究分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项;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担任武警部队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全军手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全国优秀院长荣誉称号。

  人才就是实力。医院先后派出30多人到军大附院、北京等地大医院培训,形成了以院长穆广态,主任医师康志学、梁定顺、副主任医师俞玮为带头人,一大批人才群体。涌现出了全军“十大自学成才标兵”孙香萍,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康志学等一批先进典型。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2篇,取得武警部队和自治区科技成果进步奖24项。2007年被武警总部表彰为“人才建设先进集体”。

  面向军民,带着党的关怀维护着民族团结

  “军队医院本身是块金字招牌,我们要自觉把‘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到为部队、为百姓服务中去。”医院杨政委一直这么教育医护人员。

  一名小学生在放学途中不幸被一辆客货车从腿上碾过,右小腿上的肌肉几乎被剃尽,惨不忍睹。12个小时的皮瓣游离移植手术,成功避免了截肢的悲剧,但主治医生梁定顺和其他参加手术的医生却都一屁股坐在地上虚脱了。

  宁夏南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被联合国称为“贫瘠甲天下”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儿童致残发病率高。为了把党的温暖送进山区,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武警宁夏总队医院先后多次组织医护人员深入山区13个县(市),为千余名贫困家庭的致残儿童做了矫治手术。来自宁夏泾源县黄花乡庙湾村的儿童马泽,6年多来一直用脚尖走路。医院了解到他的病情后,免费为他做了双侧内收肌切断跟腱延长术。马泽母亲感动地流着泪说:“感谢武警医院,感谢党!”2007年,医院获“九五”发展残疾人康复医学突出贡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