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看病贵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和抨击的焦点,一个小感冒要花上百元,住一次院要几万元已经让老百姓见怪不怪。但董协良委员“9倍暴利超过贩毒”的提出还是让公众很是吃了一惊。也就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重华大胆估算,药品回扣,除了占比较低的普药外,按医药行业的潜规则,药品回扣是药品零售价的20%~25%,即使按15%计算,全国一年也达450亿元之多,如果算上在回扣驱使下所开不该用药的金额,那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当前,用药问题是尖锐的医患矛盾的重要一环,它一方面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一方面联系着医生的实际收益,更是矛盾中的焦点。据了解,现在不少医院科室的医护人员收入=(收入-支出)×系数。这样的收入刺激体系有可能让医生给患者开贵处方,从而激化医患矛盾,也拉大了大牌医生与普通医生收入的差距。而近年来经媒体曝光的深圳天价医疗费事件、哈医大附属医院天价医药费事件、广州“正规大医院卖假药”和浙江一些医生收受巨额回扣的事件更折射出了其中的弊端。

  医院的药品采购和使用之中暗藏众多“猫腻”,其实最大的利益受害者是患者。而要真正地让采购和使用“阳光”起来,仅从现在采取的规范药品价格等措施入手已是“治标不治本”,远远不够。而解决以药养医最根本的办法在于卫生系统要实行医药分离制度,即严格规定医生仅以为病人看病作为全部工作,其收入也仅限于此。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目前的医生收入,使其劳务技术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同时,将医院原下属的药剂部门推向市场,实现医院内外同药同价,打破患者必须在看病医院就地购药的陈规旧制,让医药市场实现阳光竞争,使患者拥有自主购药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药品价格的全面下降。

  从扁鹊、华佗时代开始,我们医务界就不乏理想的标杆,而实践证明,理想的标杆要靠制度来支撑和保卫。因此,希望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通过制度建设,切实杜绝以药养医这个“罪魁祸首”,遏制医院和医生的逐利冲动,消除医院牟取暴利的侥幸心理。惟有如此,才能对诸如“医院暴利超过贩毒”等种种丑陋的病态行径起到标本兼治的疗效,提升医院和医生的医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