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微信,几乎没有医生靠微信成名;内容原创并结合热点或专业;细分领域做到前列是条捷径;不碰触红线;有恒心。

医疗网红炼成记:不触动红线是一致底线

2016年被医疗界人士称为“品牌医生元年”,长期“豢养”在公立医院围墙内的医生逐渐意识到庙大不如佛灵。

4月22日,在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数十位医疗网红少有地聚在一起,分享自己成为网红的经验和秘诀。他(她)们或是公立三甲医院的顶梁柱,或辞职创业成为开办医院诊所,或脚踏体制内外多点执业,虽然身份、经历不同,但均是医生群体中的知名人物,粉丝、患者云集。

之所以产生这一潮流,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黄鹏看来,缘于以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为突破口的医改初见成效,以及互联网在医生、医院中的广泛深入。

另外一些因素也促使医生前所未有地关注个人品牌,笔者综合医疗网红观点,其中还包括:一年内成立了50多家医生集团、医生辞职创业潮,甚至不满医改进度,主动自下而上推进等因素。

根据医疗网红们的发言,笔者发现,除专业、用心、有毅力等亘古不变的基本要求外,网红们在平台、内容的选择上有独到之处,此外,细分、小众领域也是成为网红的“捷径”,而在中国现有大环境下,不触动“红线”也是网红们一致的底线。偶尔使用些新兴营销手段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医疗网红成名的规律大多也适用其他行业。

平台:很少有医生靠微信成名

出人意料,几乎没有医生靠微信成为网红,他(她)们主要靠微博+医疗专业平台。

“虾米妈咪”余高妍(上海市儿童保健所儿科医生)使用过目前出现的各种平台,但她仍将主要精力用于新浪微博,“微博是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声、评论。微信则比较封闭,文章下面的评论,我想让它出现就出现,想让她消失就消失。太不公平。”

“中国急救第一人”贾大成(原北京急救中心资深专家)更是仅把微信作为认识人的工具。虽然目前微信占据了最大的流量,中国人80%的时间都用在了微信上,但同时开设微博、微信的贾大成的经验表明,“我最关注的还是微博,微博的影响力大。”

很多医生网红都与贾大成的感受一致,“白衣山猫”王光宝(金华市中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在2011年开通微博时,很多人劝他别开了、过时了,但他发现,“微博流量一直在持续增长,长微博动不动就一两百万的阅读量,而且不需要推。”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助理、眼科主任医师于刚用过12个平台,甚至连新浪点歌台都用过,他虽然觉得微博存在文章短、相关内容串联缺乏,但也认为,“微信很多功能不完善,朋友圈刷的太烂。”

事实上,医生网红大多数靠微博出名的,如崔玉涛(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冀连梅(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师)、烧伤超人阿宝(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等。

而除了推崇微博外,大多数医生网红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同时使用医疗专业网站,通过实名注册医生数十万人,其中10万左右为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

内容:热点或专业+原创

就像其他领域的名人,有人很快成名、有人则卧薪尝胆很多年,医生网红们也遵循类似规律。

快速引起关注需要天时地利,并且推送社会热点问题。

(资料来源:腾讯财经  筑医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