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巴特金回忆,2013年,一名患者因阑尾炎到他们医院急诊科就诊。当时情况危急,急诊科主任有权利签字担保患者进入“绿色通道”优先手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该患者通过“绿色通道”优先手术后,竟然悄悄地溜走了,欠下了1万多元的医疗费。医院曾多次联系该患者,可是对方一直不接电话,到最后干脆关机了。

据介绍,发生欠费的患者主要有3类:一类是急诊病人,如突发性的车祸、意外创伤等,通过“绿色通道”进入医院治疗;第二类是城市低保户、农村五保户。这部分病人确实没有钱,家庭条件也比较困难;第三类是恶意欠费者,他们以各种理由推脱该缴的费用。

采访中,各家医院有关人士均向记者吐苦水。“医院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承担起这么多的欠费。医院要生存,还要发展,一旦被拖垮了,将来还有谁来救死扶伤呢?”一家医院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救急不等于救济,救急的医疗费用只有在循环使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功用。

记者了解到,对于欠费的情况,医院也诉诸过法律,但收效甚微,往往是费用没有追回,还要垫上差旅费和诉讼费。无奈之下,现在很多医院为防止病人出现欠费,医护人员不得不加强对“重点病号”的提防。

救助亟待完善

医疗欠费给医院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那么如何解决医疗救治之后的欠费难题呢?

据记者了解,在2014年内蒙古开始实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利用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无钱、无家属、无地址的患者。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捐助等渠道,在自治区本级和各盟市建立专门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对境内发生的危重疾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紧急救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对紧急救治发生的费用,可按照属地原则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申请补偿。对于身份明确、有能力负担而拒绝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不准利用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予以救助。

“政策是好的,制度也是好的,可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执行起来却非常困难。例如,申请需要患者提供身份证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等。这些证件的提供对于没有身份证明、没有钱、没有家属或联系人的患者来说却是一个难题。”一家医院急诊科负责人对记者说,医院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简化程序上带来的困难。

有关专家提出,建立社会救助基金或许是一个办法,而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实行全民医保制度,抢救费用由有关的医保单位承担。这样,医院的经济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尽快建立追缴机制

医疗欠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涉及面比较广,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此,内蒙古仁众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和宝力格认为,患者到医院就医,就与医院构成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院对患者提供治疗服务,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投入人力和物力。患者享受医疗服务后,就应当支付医疗费用。而在实际情况中,个别患者就医后不缴费或逃费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恶意逃费的患者,医院可以通过提起诉讼追缴被欠的医疗费用。而对于那些确实因家庭生活困难、低收入的患者,还需要全社会、政府部门及医疗行政部门建立健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基金。另外,在救治优先的前提下,还应该尽快建立追缴机制。

孟和宝力格说,有关部门还要完善社会信用机制,对有钱不交的恶意欠费者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进行制约,让这些人上“信用黑名单”,将来在贷款等方面有所限制。

(资料来源:新北方新闻 筑医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