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让患者看病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遭遇发展的瓶颈和尴尬。

近日,阿里健康被迫忍痛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移交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这一消息意味着阿里企图通过从药品电子监管入手,掌控中国药品零售和流通大数据的做法彻底破产。从春雨医生到阿里健康,两大互联网大佬公司看好的平台相继被“黑”,折射出当前移动医疗不被看好的现状,更有人因此担忧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

 移动医疗行业冷热不均

对移动医疗行业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快医健康总裁李恒告诉记者,全国做移动医疗项目的企业目前已突破十万家,略有知名度的只有几千家,发展相对较好并能叫得上名字的则只有十余家。可见,曾被资本寄予厚望的移动医疗行业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般风光,甚至还有唱衰的趋势。“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便会受到法律追究,目前大多数移动医疗行业还只能涉及初级相关领域,没有人敢去突破。”“医好啦”创始人晓波如是说。

为了解移动医疗行业在湖南市场的发展状况,记者致电“就医160”湖南大区负责人王立法。“我们是从2005年进入这个行业,2010年开始向挂号服务转型,目前在湖南省同领域中可以说首屈一指。”王立法说。记者了解到,“就医160”的定位是就医服务平台,主要解决的事情是诊前挂号,并为患者提供在医院的全流程服务。目前,“就医160”已覆盖长沙地区医院27家,其中包括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等,每个月通过“就医160”进行服务的多达1.2万人次。针对国家严打医院“黄牛党”一事,王立法告诉记者:“国家不允许医生和第三方平台私下做加号服务,但我们平台是与医院合作。积极响应政策提供便民服务,让患者在家里挂号,极大地节省了时间。”

和“就医160”类似的移动医疗企业在湖南就有四五家。然而,专注于其他细分领域的移动医疗项目究竟还有哪些?这些项目的市场认可度又是怎样?据长沙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介绍,外界流行的诸如“春雨医生”、“好大夫”等移动医疗平台在三甲医院并不受欢迎。“有的网站为吸引人气,将一些知名专家的信息挂在自己的平台上,而这些‘入驻’平台的专家大多根本没有开通网上咨询,这只是一些民营医院引流的手段。”谭慧敏告诉记者,尽管外界的移动医疗平台遇冷,但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医院通常会使用自己开发的移动医疗系统。“我们医院使用的APP功能很全面,包括预约挂号、预交金充值、查看挂号记录、支付记录、排队候诊、化验报告、检查报告等就医服务。”她说。

她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护士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长沙市中心医院还引进了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目前已经在全院31个临床护理单元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不仅包括患者身份识别和核对,还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的查询、用药核对与医嘱查询、医嘱执行、体征的采集录入、标本采集、护理文书的录入、护理提醒功能等。如快捷、方便、有效的医嘱查询,能最大限度防止医嘱漏执行,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增加了护理管理的深度。”她介绍。

在记者随后走访的另一家三甲医院中,移动医疗APP也被充分运用。医院的汤医生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在使用自己开发的全病程系统,主要用于和下面的县级医院联系沟通,也就是转诊。对于外部的一些移动医疗平台,汤医生表示并不看好:“没兴趣,不会用。”

移动医疗发展面临哪些瓶颈

为何资本市场纷纷看好的移动医疗行业会遭遇如此尴尬的境况?看似炙手可热的移动医疗正陷入四面楚歌的危机?阻碍其发展的瓶颈与障碍究竟是什么?

“政策太紧,移动医疗应该深入到治疗领域,可目前政策规定只有医疗机构才能做。”“医好啦”创始人晓波告诉记者,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会受到来自政策的约束,因此移动医疗的发展只能停留在与就诊相关的服务性业务。以“医好啦”为例,其产品的定位是医疗辅助,即帮助患者在医院进行就诊的过程,通俗讲就是陪诊。可即便如此,“医好啦”仍会因政策陷入很多难缠的是非,比如挂号会遇到困难,比如无法区别究竟是正常的医疗辅助还是“黄牛党”。“这种情况下,移动医疗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晓波说。

某市级三甲医院的邹医生对此不以为然。邹医生告诉记者,移动医疗行业推出的各种APP确实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方便,但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监管。以此前中国民营医院福建系为例,莆田一些民营医院利用医托、免费检查等手段坑害患者,恐吓患者花大价钱治疗根本不需要治疗的病。“政府应该负起监管和引导的责任,比如制定政策确定线下诊疗的医疗纠纷怎么解决的问题,医生多点执业的合法性问题,隐私怎么保障的问题等,而对于违法乱纪的‘擦边球’行为坚决打击。”邹医生说,“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就是想快速占有市场,然后圈钱上市。”

邹医生表示,中国的主要医疗资源都掌握在三甲医院手中,在这样一个近乎“垄断”的行业,移动医疗能有口剩饭吃就不错了。“移动医疗要想发展,首先要解决‘患者从哪里来,医生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某省级三甲医院工作的杨医生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医疗行业的核心是医生群体,而医生的资源又掌握在专家教授的手中。移动医疗行业要想突破目前的困境,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到一批来自三甲医院的专家教授,然而与之相悖的是,那些奔波于大医院的专家教授根本没有时间。杨医生告诉记者,以他们的王牌科室神经外科为例,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接到急诊,高峰期时每晚达到两三例,一个月至少有六十多个病例,光手术就多达四五十台。有时一天就会有四五台手术,一台手术平均三个小时起,长一点的甚至要十五六个小时,就是最短的也要两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主任医生负责手术最核心的一部分,每一台手术的核心部分都要他们亲自操刀。所以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要八点正常上班,再加上学术科研的压力,根本就没有时间投入移动医疗领域。

专家教授没有时间,那三甲医院的新人医生是否可以进入移动医疗领域呢?

杨医生再度否定了记者的猜测。“一是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工作量同样很大;二是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病患都是跟着专家走的。”杨医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医学培养制度还不够完善。“美国对主治医生的培养要求很严,看重主刀手术的数量和独立管理的病人数量,所以美国医生到了三四十岁便是巅峰期,积累了大量的手术经验。而中国的医学培养制度属于放养,研究生想要做到主治医生,基本都要熬到年龄大了才有希望,我们这七八十岁的还在看诊。”正是这种金字塔结构,导致国内的医疗资源很不平衡,且医患信任度低。“有资格去APP上赚钱的人不缺钱,缺钱想去APP上赚钱的又很难。病人为什么会相信你呢?病人很容易查到应该去哪里看病,病人不信任你,还是要去大医院找知名医生看病。”

此外,杨医生还告诉记者,与三甲医院专家教授对移动医疗行业不感兴趣,这一现象所对应的,又恰恰是在中国太容易见到专家教授,这也是移动医疗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在国外除非是病危,否则很难见到专家教授,网上挂号往往要等两三年。而在中国,只要花点钱很快就可以见到,而中国人在治病上又特别舍得花钱,不管什么病都要挂专家的号。”杨医生认为,在线下花钱就能迅速解决的事情,根本没必要通过线上。“除非设立很严格的门槛,某级别教授没有转诊意见或下面医生没有会诊意见就不看,这样移动医疗才会有机会。”杨医生如是说。

移动医疗发展的机会在哪里

尽管国内移动医疗行业似乎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但仍然面临着众多发展方向与机遇。“移动医疗信息的流通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如果能做好分级,把信息透明化,做好医疗相应科普工作,缓解医患不信任,把病人按轻重分级分流到一些其他地方,就是很大的突破。”杨医生如是说。

快医健康总裁李恒同样认为,信息化是优化所有产业的机会,移动医疗行业的机会在于百姓需要更好的医疗。它应该在医疗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试图进入急诊治疗等直接取代医院的位置,而快医健康正在尝试的轻问诊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湖南省长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华中区区域技术总监叶晖认为,移动医疗未来或许可以尝试搭建一个类似于人类健康预警的平台,使用者可以每天录入自己的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对使用者的健康进行一个评估,如果预测到可能出现病痛情况,就可以及时提醒使用者注意休息或者到相关机构进行检查,同时还可以使用定位以及求助功能,使用者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便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方式达到一键求助到平台的效果。

国内某著名基金投资经理王先生认为,移动医疗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不能很好地落地,老百姓看病还是要去医院,所以所谓的移动医疗大多还只是皮毛。或许成立线下机构是一条出路,目前已经有一些团队正在做了。“移动医疗很有发展的必要,但是发展的速度比大家想象得要慢。”

(资料来源:三湘都市报 筑医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