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医疗建筑设计所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1)
“中国式”医疗建筑在设计前期存在着设计依据不足的问题,整个医院建设只有几页或十几页纸的设计依据,几乎没有一个合理完整且专业的未来规模策划,项目一开始院方便急于开始设计招标,医院设计过程中没有一个和医疗建筑师一起,按照设计进程编制三次专业设计依据的过程,也没有用三次设计依据来指导不同阶段的设计。院方与设计院在设计前或设计中都几乎没有编制一部 Room Data (房间设计依据),几百页的房间数据是医院设计的专业依据,也是后期施工的依据和医疗建筑工程预决算的依据,它是指导设计院的“建筑专业”将设计深度深化至1:50比例的重要文件,它甚至能帮助医疗建筑工程实现未开工先“决算”,是控制整个医疗建筑工程建设的必备“法宝”。但很遗憾的是,在中国式“粗线条”的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医院方和设计院的设计师们都没有去重视和编制这套专业的Room Data (房间数据)。
2)
“中国式”的医疗建筑施工图设计图纸深度只能到1:100的比例,而达不到医疗建筑设计图纸所必须的1:50的比例深度。在中国起牵头作用的“建筑专业”提供给其他专业的图纸(又称建筑专业条件图)的深度只能做到1:100,而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建筑专业提供给其他专业的设计图纸深度是1:50的比例,为了清楚地表达各种管线、医疗器械、电器、气体等的接口与插口的数量与位置,建筑专业的“条件图”往往会提供给各个专业所有房间的六个面的1:50 比例设计深度的图纸。而1:100比例的施工图设计深度所产生的问题是:无法完整准确地表示出各个房间的各种医疗设备、电器、气体等的接口与插口的位置与数量,从而导致了水、电、弱电、空调等专业的设计图纸不能准确地标注与布置各个房间内的各种管线、接口与插口等等,导致医院在建成后安置的时候才发现各种管线,插口,接口等的问题与不对,甚至根本就没有预留。由于目前中国医疗建筑设计深度的不足,使整个医疗建筑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导致了医疗建筑工程在建成后的安置过程中需要大量返工或者二次施工,甚至多次施工。3)
目前大多数中国设计院的医疗建筑师没有能力质疑和纠正院方科室主任所提出的要求,医院科室主任懂医,懂病人,但未必懂医院!医疗建筑的整个设计过程是由院方(医生)来主导的,而不是由专业“医疗建筑师”来主导,医疗建筑的建设作为一个面积的概念,医生是无法掌控的。以上三大问题形成了一个“中国式”的医疗建筑设计体系,其设计深度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标准,因此在中国,医疗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大量浪费与功能缺陷也是普遍存在。
医院设计过程没有专业的三次设计依据
而发达国家的医疗建筑设计做法是,根据医院设计进程的不同阶段,医院方在“医疗建筑师”的辅助下,分别提出:
针对总体规划的设计依据,针对单体建筑设计的设计依据(包括方案阶段),和针对房间功能布置设计的详细设计依据(Room Data)。
一个医院的建设,院方在医疗建筑师的辅助下,至少要提出三次设计依据,这三次设计依据包含着全部的且非常详细的医院设计要求,一个医院的建设,设计依据至少要几百页纸或者说超过几本书厚度,只依靠几页纸的设计依据就建起来几万或者几十万平方米的医院在发达国家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当下,门诊手术在全球快速发展,设计中对医院门诊科室的规模把握也变的相对复杂,门诊科室的门诊量与科室面积之间的关系问题随之变更难以掌握,尤其表现在对各科室候诊区面积的分析与掌控方面,医院方往往需要单独委托有经验的专业“医疗建筑师”来辅助编写现代医院建设的三次设计依据。
用于指导现代医院建设的三次设计依据是:
1
)用于指导总体规划和初步单体方案设计的设计依据
(Area Summary Proposal)第一次设计依据, 即以大科室为划分单位的拟建建筑面积的分配。它也是结合各科室的现有门诊量和对未来门诊量的评估。这份经过医院方与医疗建筑师多次讨论的以各科室面积为单位的拟建建筑面积分配书,是整个医院设计的功能规划和建筑规划的首要依据。
2
)用于指导完整单体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的设计依据
(Department Schedules ofAccommodation)第二次设计依据, 即以房间为单位的科室内部的面积分配, 这份经过多次讨论以房间为划分单位的科室设计依据,是各个科室内部规划设计的主要设计依据,根据第一次设计依据所分配到的面积,每个科室都应编写其对应的设计依据,有多少个科室就有多少份设计依据。
3
) 用于指导房间装配,全套施工图,及工程预决算的设计依据 /
房间数据
(Room Data)全套施工图,及工程预决算的设计依据 /房间数据也可以作为大数据的使用和BIM使用的基础数据。
第三次设计依据,即房间中的各种装备数据,其中包括了:施工单位购买施工单位安装的装备、业主购买施工单位安装的装备、和业主购买业主自己“安装”的装备,这份经过多次审查和讨论的房间设计数据(房间设计依据)是整个医院设计深度的保障,也是工程一次性施工完成的前提(不需要二次施工),每个房间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详细完整的设计依据,这份设计依据涵盖了每个房间的,建筑、水、电、暖通、弱电、材料、装备等等所有专业的设计与施工要求,整个工程建设有多少个房间(包含大厅,走廊等)就应该有多少份设计依据。
这份Room Data / 房间数据的编写,除了能够准确详细地指导设计院的施工图设计外,也是医院方决策具体投资细节和策划施工的过程,比如:详细划分和决定各种装备,用具的购买归属,也可以让医院方提前非常具体地知道各种装备的数量,比如:大楼建成后需要多少个电脑鼠标,需要多少个各种医用垃圾桶,需要多少个各种洗手盆等等,从而实现未开工先“决算”,准确地控制整个工程的投资花费。
上述三次设计依据的编写,应该是在医院方单独委托的医疗建筑师的指导下进行,这三次设计依据决定着整个医院的功能配备、建设质量和建设资金的投入等,如果这三次设计依据编写的非常专业,并且在大数据的辅助下,它将为医院的建设节省大量投资和大幅度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更重要的是:三次设计依据会使建成后的医院功能配备更加合理与准确。
将问题不断地传递给下家
很多医疗建筑是在医院方、设计方(包括设计方内部的各个专业)、施工方、装修方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建起来的,对各个房间的各种接口与插口的数量与位置,从设计到施工几乎都是在一种“不清楚”的状态下进行,整个建设过程将“不清楚”进行到底,下面是详细解释。
第一个 “不清楚”者, 医院方(甲方)!
医院方在医院建设前期更多地关注项目的设计外观,在没有完整的功能策划和专业的未来功能评估前,就急于开始设计招标,而不是去花时间与精力对各个科室中的各个医疗房间提出非常具体的设计要求,医院方也不会委托专业的医疗建筑师去详细的研究各个房间的设计依据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交给了设计单位去决定。第一次将对于房间内各种接口与插口的详细位置与数量问题“不清楚”地绕过去了,移交给了设计单位!第二个 “不清楚”者, 设计院建筑专业的建筑师!
设计院接到任务后,由于建筑专业的设计师比院方更不了解各个科室的医疗程序与医疗设备等,对各个房间所需要有哪些医疗器械,电器,气体,上下水,家具等的接口与插口就更不清楚,且只能将建筑图(又叫建筑条件图)设计到1:100比例的深度, 而1:100比例的设计图纸不能准确全面的表示出各个房间的平面、立面及天棚上的各种医疗器械、电器、气体和上下水等的接口与插口的具体位置和数量。从图纸上看基本上是个空房间,建筑专业把这套深度不够的1:100比例的设计图纸(建筑条件图)交给了下家,即水、电、 弱电、空调等专业,用于进行设备专业的施工图设计 ,第二次把 “不清楚”又转移给了下家!第三个 “不清楚”者,设计院的水、电、暖通、弱电和空调等设备专业的工程师!
设计院的水、电、 暖通、弱电和空调等专业的工程师们大多数情况下就更谈不上完整全面地了解各个医用房间了(幸运的话也许个别人懂一些)。 既然1:100建筑图上没有详细全面的表示出各个房间医疗设备、 电器、气体、上下水等的接口与插口,也没有各个房间的完整设计依据(第三次设计依据/ Room Data), 同时没有1:50比例的详细布置图作为指导,这些设备专业的工程师们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为每个房间接上几个接口与插口,而且往往是无根据地随便选择位置与数量,或者根据自己了解的一些医疗知识来预留一些管线等,其准确性和完整性无从谈起,最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施工单位。 因此第三次把 “不清楚” 又留给了下家。第四个 “不清楚”者, 土建施工单位!
土建施工单位接到设计院的施工图后,按图施工是个基本原则,更不会去了解某个房间将来建成后的功能,更不去深究各个医用房间的医疗器械、电器、气体、上下水等接口与插口的数量与位置,也不可能准确地去预留必要的各种管线和接口与插口等,医院大楼就这样被建起来。但对于各个房间内部所必须准确预留的医疗器械、电器、气体、上下水等的接口与插口及其管线来说,第四次把 “不清楚”又留给了下家!甚至还会还告知院方,这些预留都是下面装修公司的事。第五个 “不清楚”者。装修施工单位!
大多数装修单施工位就更不懂医疗建筑了,更谈不上了解各个医用房间,甚至在赶工期的压力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这些与医疗装备有关的问题,只是按照医院方的要求,把大楼的各个房间都尽快地给装修起来。装修单位基本都是参照原设计院的图纸进行施工,自己本身就更不去深究某个房间的某个墙面该有什么样接口与插口,该预留什么设备的安装条件等。对于房间内部的医疗器械、电器、气体、上下水等的接口与插口来说,第五次把“不清楚”又留给了下家!最后这个下家就又是医院方了,虽然从表面上看医疗大楼是建了起来,但问题从设计依据开始,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医院建好后,开始要搬入了,医院方开始高高兴兴的准备将各种医疗设备、电器、气体装备、家具等搬入不同科室中的各个房间,但这个时候才发现,应该预留的接口、插口、端口等等很多都没有预留,该留管线的位置管线却没有接过来, 甚至该接水的地方却没有水管,该接气体的地方却没有预留气体管道,该放医疗设备的地方却没有提前做安装预留等,这个时候医院方不得不开始策划各个房间了,开始大会、小会的讨论各个房间的医疗设备、电器,家具等的具体安置问题,然后再找来施工单位二次施工,把刚刚装修好的墙面重新打掉,重新引入各种管线,几乎把刚刚施工好的房间砸个底朝天,折腾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还没有彻底搬入大楼, 有的即使搬进去了也还是需要再拆砸修补,这就是“本末倒置”地把“不清楚” 进行到底。
目前缺乏真正懂医疗建筑的专业医疗建筑师与规划师
美国某“医疗建筑”设计事务所广告内容(举例):
Who We Are / 我们有哪些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
What We Do/ 我们承接哪些(医疗建筑)设计任务:
这里涉及到一个医院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希望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中国能尽快地培养出一批真正懂医疗建筑的设计人才。最后必须说明的是:“
医生懂医,医生懂病人,但医生(包括院长)未必懂医院!医院在建设问题上是个建筑的概念。由于医生们不是建筑师,对面积规模往往不能准确掌握,医院作为建筑其设计过程应该由专业的“医疗建筑师”来主导与掌控,而不是医生
!而专业的医疗建筑师,医疗设计师还需要有能力指导医院的各个科室主任该怎样去使用和安排他们的科室,包括应对门诊量的变化所做出的各种安排,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反过来,由医生们来指导设计院画图。当然,“中国式”医疗建筑设计的形成(设计深度远远不够)也有甲方(医院方)的问题,医院方通常会误认为一个以“国”字号冠名的大设计院的设计会很专业,但实际未必,在医疗建筑设计的问题上,其设计深度未必能与一个发达国家的私人小事务所相比。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医疗建筑的设计过程是必须由三次设计依据(包括RoomData)来指导的,施工图设计深度达到1:50比例也是一个必备的基本条件。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澳大利亚华裔医疗建筑规划师。在亚太地区有着超过30多年的大型医疗建筑设计经验,对“中国式”医疗建筑设计深度所造成的质量低劣和多次返工深感痛心,无奈之下所发此文,正确与否仅代表个人看法,也仅供参考,感谢各位的阅读。于学进
特别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使用,任何平台不得随意抄袭,如有转载请与后台联系获得授权,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