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徐传强 李松 发自北京

  “看病本不应该贵,都是因为医院使用了超过七成的进口药,推高了成本。”昨天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赵家军称,“看病贵”是因为药品价格高,“看病难”则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力量太薄弱,而大医院又盲目扩张所致。

  “看病贵”是进口药使用过多所致

  “过去,患感冒,一般情况下几十块钱就能治好,可现在动辄数百,甚至上千。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药品价格太高。”

  赵家军说,国家从“十五”到“十一五”,投入了几千亿资金,逐步实现了城市居民享受全民医保,农村居民有了新农合。因此,按说老百姓看病不会再有“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了。可实际上“看病贵”一直挥之不去。赵家军告诉记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使用的药品70%以上都是进口的。进口药品的价格一般是国产价格的5至15倍,就取一个平均数10倍来算,消费者每花100块钱里面就有90块钱属于多花的。赵家军认为,看病原本可以不贵,都是因为药品太贵所致。

  为此,赵家军建议政府应该明确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明确使用国产药品,控制看病成本。

  大医院盲目扩张加剧“看病难”

  “为什么患者都要跑到大医院来看病?就是因为大医院的医生水平高啊,技术设备好啊,患者放心。可反过来想,就是患者信不过基层医院。”赵家军认为,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主要的办法是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让基层医院能留住患者。

  赵家军认为,现在很多省会城市中一些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等掌握着优质资源的医疗机构都在不停地扩张,豪华大楼一座接一座拔地而起,拥有十几万平方米建筑物、上千张病床的巨型医院并不罕见,再加上改变“硬环境”的巨额投资,这些因素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推高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加剧了“看病贵”。

  同时,因为大医院掌握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也导致了患者的过于集中,患者蜂拥而至,造成“大医院消化不了,乡镇医院患者稀少”的怪现象,这也是当前“看病难”的一大原因。

  为此,赵家军建议,相关部门应出台措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限制大型综合医院的无限制扩张。鼓励大医院在医疗科研方面多下工夫,而不应该四处扩张,到处建分院。

  基层医院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在政府不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资的同时,基层医院还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赵家军告诉记者,在城市里,因为很多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不足,患者一旦生病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医院而不是离家最近、费用最省的社区医疗机构。在大医院不堪重负的同时,一些乡镇医院甚至一些县级医院的病房却经常空置,患者稀少,甚至有些医院出现难以为继,连一个全职医生都没有的局面。赵家军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极度贫乏,没“经”也没有会念经的“和尚”,很多县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中,不仅一个大学毕业生没有,甚至专科毕业生的比例也不到1%,而且编制、待遇都难以保障,根本留不住人才。

  为此,赵家军呼吁大医院停止规模扩张,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由地市级以上医院长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造血”功能,帮助基层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