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市内各大医院都忙着圈地建楼,扩张规模,到底是喜是忧?昨日,由武汉市中医院承办的首届荆楚中医医院院长论坛上,各位院长不约而同地认为扩张应有度,信息化建设不用扩建一样能缓解看病难。
医院集体向规模要效益
此次论坛共有省内7家中医院参与,医院普遍历史悠久,建在老城区。东道主武汉市中医院院长张荒生首先发言,中医院要求发展,必须走规模化道路,有规模才有效益。
据介绍,2010年,该院门诊量达90万人次,出院病人数超1.8万人次,病床使用率高达110%,已经满负荷运转。为谋求发展空间,该院去年在汉阳新区动工修建一处5.1万平方米的新院区,建成后将新增千张病床。
与会的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第一医院最近也在改建利济路本部,该院院长朱宏斌提到,医院已在黄陂盘龙城置下100亩土地,计划修建养生康复中心。
与中医院相比,武汉市各大西医医院的规模扩张之路走得更快更早,2008年,同济医院托管汉南区人民医院,全面接管后者的行政管理权、人事调配权和经营管理决策权。2009年1月,武汉市第十二医院更名为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关山院区,同年,原东风汽车公司神龙医院正式变身协和医院西区,去年底,市中心医院在汉口北区建一座床位上千张的现代化医院。
与此同时,各大医院在院内修新大楼、改旧楼的步伐近年来从没停歇。
规模扩张何处是个头
医院扩张似乎已成大势所趋,谁不跟上谁就落伍。在这股热潮中也不乏冷思考,朱宏斌昨日连问三个为什么,怎么扩张?扩张什么?扩到哪里去?
他坦言,医疗市场已进入一个跑马圈地的时代,规模扩张是医院自身发展需要,也是为占领新兴的空白市场。更重要的是,医院多面积大,能大大缓解看病难这一顽疾。
大规模扩张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家政策相反。据介绍,医疗系统的人事编制改革一直未能实施,医院的编制几十年不变,扩张后人员急剧增加,但僧多粥少,员工难以晋升,工资难以到位,为医院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据透露,国家将来有可能对公立医院实行“进编”管理,届时公立医院将精简、裁撤、缩编,如果成真,今日的大扩张如同镜花水月。
论坛上,有院长从市民角度谈到隐忧,扩张带来的吞并不利于医疗资源均等化,医疗资源向少数大医院集中,强者恒强,市场竞争不充分后,市民难以享受到最优的医疗价格、服务态度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武汉市市民对医院大扩张好感有限。市民任女士的担心颇具代表性:医院修这么多漂亮的大楼,怎么收回成本,最后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吧?!
找出“信息化”这条出路
朱宏斌说,去年曾到华西医院、安贞医院等国内一流医院考察,发现上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全面铺开。他介绍,华西医院自彻底实行门诊一卡通、病房电子病历后,门诊排长队、服务治疗等老大难问题明显缓解。更喜人的是,门诊大厅面积没有新增一平方米,门诊量却上升了20%。
马上有院长抛出疑问,信息化的投入也不小,需要不断更新模块,就像无底洞,值不值得上?
襄樊市中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成绩在省内较为突出。该院院长段华讯现身说法,医院2009年推行门诊一卡通,看病流程更便捷、合理,去年医院年门诊量达70万人次,但门诊大厅排队队伍不会超过10人,医患纠纷呈下降趋势。
尝到甜头后,该院有意与银行合作,将银行卡与门诊一卡通合二为一,并延伸到各个科室、检验室,力求信息化全覆盖。
段华讯说,信息化建设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在缓解看病难、保证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大有可为,其中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投入。
湖北省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汉祥参与论坛,他表示,信息化是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信息平台的建设讲求基础,在这一发展初期,切莫落后一时,落后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