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县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大厅,由于住院床位紧张,很多病人只能在此等待住院。图中这位77岁家住双梅小区的徐大爷,由于患心血管疾病,等待住院已经有一天多了。旁边的一位老太太,由于等不及普通病房,家属只能让她住进了收费高的VIP病房。
记者 叶红 文 李铭 摄
老百姓生病需要住院,可是床位紧张,怎么办?只能慢慢等。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县城大医院内科病房床位紧张已持续大半年,患者为此焦心,医生对此无奈。
等了三天仍没床位
杨汛桥镇的孙卫星大爷,患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梗等多种疾病。这两天,孙大爷不舒服,子女们就把他送到杨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医生检查后认为,孙大爷病情较重,建议家人把他送到县里的大医院就诊。
21日上午,家人风尘仆仆把孙大爷送到了县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可惜,由于医院心血管科的床位已满,无法顺利住院。没办法,孙大爷和家人只能在急诊科抢救大厅等着。到昨日傍晚,由于依然没有床位,孙大爷只能回杨汛桥。
县中心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告诉记者,虽然同情孙大爷的处境,实在是住院部床位紧张,他们也是没办法。眼下,住院难,已成为各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普遍现象,市区的情况也是类似。
内科医生很忙很无奈
县中心医院心血管科的任主任,证实了病床紧张的说法。他告诉记者,在过去,每年的八九月份是心血管科病人的淡季,不过去年很反常,几乎每个月都很忙,住院部的床位也几乎就没空过。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0多个病人排队预约住院。
住院部床位紧张,给医护人员也带来了不少压力。有工作人员说,现在内科住院病人的特点是,毛病多、年纪大,救治这些病号相对风险较大,所以医生肩上的担子很重。
在县中医院,情况也是如此。县中医院内科相关负责人陈主任透露,内科病床紧张的局面,从去年五六月份一直持续到现在了。
据了解,县中医院内科原本有80多张床位,以前在床位最紧张时,医院曾临时将床位增加到90多张。眼下,为满足患者住院需求,医院已经将内科病房里的干部病房,改建成普通病房,以增加床位。
“医生人手不增加,病人却有增无减,医生压力确实很大。”陈主任说。
多原因造成“一床难求”
内科住院一床难求,是因为同类病人特别多吗?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2011年春节前,天气特别冷,感冒生病的人特别多。有些年老体弱的病人,原有病情加重或引起相应并发症,导致需要住院治疗的人数也相应增加。
不过除了天气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从去年2月25日起,我县在全县19个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试点,统一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施零差率销售。由于药物品种较前相对减少,使部分原先只需在社区就诊的患者,只能选择去大医院。
此外,今年我县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不再分段,这意味着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比2010年明显提高。有关人士指出,在大医院治疗的患者,门诊和住院报销相差较大,这直接导致某些原本只需门诊治疗的病人,也千方百计要求住院治疗。“这更加加重了住院床位的紧张。”
小病大治挤往大医院
齐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是一个基层医疗结构,不过无论设施还是人才配备,综合实力可以和某些山区县级医院相媲美。该医院有关人员也透露,自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老百姓买药得实惠,门诊人次是增加不少,可是住院人次却减少了将近3成。
“现在类似阑尾炎、子宫肌瘤、临产等手术,即便我们医院完全有实力保证手术效果,但老百姓有‘小病大治’倾向,宁可花更多钱去大医院做手术,也不愿意选择在家门口的卫生院。”齐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长此以往,这对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生积极性,都不是很有利。
实施三级资源统筹配置
记者采访县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后了解到,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试点地区之一,我县将在近期适当调整过渡期防治必需药物目录,增加部分药物,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用药受限局面。
同时,我县将全面实施县镇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试点工作,在推行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基础上,让县级医院参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联合体内“管理一体型”的基层医疗部分用药结构,将参照县级医院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