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区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外景。

南山区人民医院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左起依次为副院长张厚德、副院长王玉德、院长张德仁、党委书记黄平、副院长苏又苏。

新生儿病区。

南山区委、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为南山区人民医院引进的我市首台双源CT。

重症监护(ICU)病区。
2011年2月14日,广东省卫生厅网站公布《关于确定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等6所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的通知》:广东省卫生厅根据广东省医院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确定,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广东省暂停了12年之后重启的首次医院等级评审工作顺利完成,南山区人民医院成为继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之后,我市第四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根据卫生部1989年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我国医院实行分级管理。医院共分为一、二、三级;每级又分为甲、乙、丙三等;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共有三级十等。我国至今尚未评定三级特等医院,因此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在我国是最高等级的医院。
近年来,南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南山卫生事业蒸蒸日上,行业呈现崭新活力。2010年,南山区卫生项目经费投入达3.45亿元,较2006年的1.05亿元增长3.29倍;自2006年至今,南山区共投入设备购置资金1.42亿元,为辖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年前,在南山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殷切期盼下,南山区卫生局领导班子郑重地向南山区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本届班子的重点工作——创建三级甲等医院,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为辖区高速发展的经济“保驾护航”。
4个月前,广东省医院等级评审工作重新启动并在深圳举行启动仪式。南山区人民医院抓住机遇申报参评,并成为新一轮评审中首家接受评审的单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时3年多的精心备战和扎实苦干,南医人终于在2011年的早春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南山区人民医院的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水平获得广东省医院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成功晋级三级甲等医院。这不仅为深圳市新增了一所高等级的综合医院,也一举填补了南山区没有三级甲等医院的空白。
昨天上午,南山区人民医院举行了三级甲等医院揭牌仪式。小小的牌匾凝聚着南医人多年的心血。南山区人民医院的成功晋级,必将在医院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济强区给力医疗服务
南山区地处深圳经济特区西部,东临深圳湾,西濒珠江口,北靠羊台山,南至内伶仃岛和大铲岛,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面积约182平方公里。早在2006年,南山区已实现本地生产总值1248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万元。
作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旅游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南山区聚集了包括3000多名博士在内的5万名高科技人才。深圳大学、深圳虚拟大学园、深圳高职院、深港澳产学研基地等一大批教育科研基地落户南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大批著名高等院校入驻大学城。全市11所高等院校已有8所驻扎南山。
然而,当时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服务却成为南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辖区内没有一家三级医院,居民治疗疑难杂症大多前往远离南山的市属医院。随着南山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该区作为国务院珠三角发展纲要的核心区域和深港衔接的中心区,急需一家高层次的医院。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南山区委、区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院长张德仁印象深刻:“我们这届领导班子上任不久,南山区委、区政府和区卫生局就对我们提出了创建三甲医院的目标。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但是有区里的大力支持,还是觉得很有信心。”
齐心协力创三甲医院
2007年底,南山区人民医院创三甲准备工作悄然开始,新上任的领导班子成立了创三甲领导小组。“其实在2007年,广东省三甲医院评审还没有启动,也不知道何时会启动。但是医院仍然设立了创建三甲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创三甲这个过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张德仁院长告诉深圳商报记者。
“怀仁济生,尚学至善”是医院的院训,正是本着医疗技术精益求精、造福辖区数百万居民的宗旨,南山区人民医院成为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中,我市最早着手准备创三甲的医院,也是花力气最大、准备最为充分的单位。认认真真找差距,扎扎实实提高医疗水平的朴素愿望,为其顺利通过评审奠定了基础。
在创建伊始,南山区人民医院需要摸清自己的“家底”:自己与三甲医院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此时距离上一次广东省医院等级评审已经过去了9年,三甲医院的建设尚无明确标准,也没有兄弟单位的经验可循。南山区人民医院派出行政职能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前往四川、山东、浙江等全国各地的三甲医院学习,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硬件、软件各项指标开始找差距,制定了创三甲的基本路线。
2008年2月,医院成立创三甲办公室,在其他省份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基础上,首次建立网上平台,进行技术摸底并且将主要的考核条款进行了初步任务分配。
2009年初,广东省卫生厅决定重新启动医院等级评审,并推出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初稿。南山区人民医院领导班子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信号。2009年3月,医院组团前往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乐山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协和医院”)进行考察。2009年4月23日,医院在南山区委礼堂召开“南山医院创三甲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创“三甲”的冲锋号。
创三甲工作全面启动后,医院首先建立了三甲管理架构——以张德仁院长为第一负责人,按不同层级建立完整的创三甲督导组管理架构;同时建立由副院长苏又苏领导的独立于各个部门运作的三甲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督导全院创三甲相关事宜。
三甲办对照等级医院评审细则,参照各部门、科室日常工作进行三甲条例的分工,条条落实到科室和个人。各行政科室日常评价指标全面和三甲考评标准接轨,重在考核内容的完整覆盖以及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的规范改进。同时,按三甲技术项目的完成情况纳入医院临床、医技科室的考核。将创三甲的工作纳入医院整体绩效考核的机制,促进了全院1900多名员工参与三甲医院建设的热情。
借力“外脑”谋发展
医疗技术的提升需要从医者进行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国内外很多著名的医院都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医学院校刚刚起步,如何快速提升南山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和内涵?
院领导班子想到了“走出去、请进来”,借力“外脑”的发展方案。近年来,南山区人民医院不仅与香港中文大学多个学科协作,而且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姊妹医院关系,开通了华西医院在南山医院的远程教学和远程会诊中心;探索并开始了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科研领域的合作;每年选派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到美国进修学习,开展学术和科研合作。
2009年9月,南山区人民医院与享誉海内外的武汉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两院展开技术、管理及科研方面的深度合作。借助武汉协和医院作为大型教学医院的技术力量和影响力,积极填补三甲空白。
武汉协和医院在南山区人民医院建立了专家工作流动站,分期分批派专家骨干到南山医院工作数月到一年,全面打造南山区人民医院的科室品牌;南山区人民医院也派出技术骨干到武汉协和医院进修学习。
各界助力医院跨越式发展
创建三甲医院3年多来,南山区人民医院在管理、临床、教学、医疗质量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此次获评三级甲等医院,无疑是业内专家对医院整体水平的充分肯定。
归结此次成功的原因,张德仁院长认为,除了医院历届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员工勤奋且卓有成效的工作外,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医院今天的成绩,离不了省、市、区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了武汉协和医院和省内医学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张德仁院长说。
在创建三甲之初,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人才、缺科研实力。“高级医学人才的住房问题如何解决?配偶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令我这个当院长的颇为头痛。”张德仁院长坦言。
令他感到高兴的是,当南山区委区政府和南山区卫生局得知医院面临的困境后,决定给予医院全力支持,加大医学人才引进力度:南山区为医院亟须的学科带头人提供租金低廉的过渡房,解决其配偶工作和子女教育问题。得益于这些优惠的政策,南山区人民医院近几年来成功引进医学博士数十人,学科带头人数名。此外,南山区财政每年还拿出200万元,用于全区卫生系统高级人才出国进修。
在医院硬件建设上,南山区不惜投入,每一次都可谓“大手笔”。南山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平介绍说,2009年8月南山区委区政府斥资2000万,为南山区人民医院引进了一台“双源64排螺旋CT”,使该院成为我市首家引进双源螺旋CT的医疗机构。如今,南山区又已立项拟投资13亿元,在南山区人民医院新建17.8万平方米的门急诊医技楼、外科大楼及行政科研教学楼,届时医院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8.1万平方米,床位数1300张。
2008年起,南山区卫生局推出“创新建言奖”,向南山区卫生系统职工征集促进辖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金点子”,并对征集来的“金点子”每年评选一次。由南山区委区政府拨款1000万元,分期分批对获奖者进行奖励。首届“创新建言奖”就征集到500余条建言,极大地激励了南山区卫生工作者积极投身卫生改革创新事业。
2009年底,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南山区人民医院按照三级医院建设和管理,这一批复给了医院全体员工莫大的鼓励。“到评审的冲刺阶段,市卫人委的悉心指导和兄弟单位的友情相助也令我们获益匪浅。”张德仁院长说。
正因为有了各界的支持,张德仁院长对于医院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未来几年要力争让南山区人民医院跻身深圳一流医院行列,成为珠三角具有影响力的医学中心。